北京市二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北京市二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详解】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①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②错误;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突触小泡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④错误。因此,以上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③,故选A。2.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稳态的有关内容。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不会生稳态失调疾病,但有可能患遗传病等,C错。故本题选C。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2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增强,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形成减少;反之,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减弱,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形成增多,排尿增多。【详解】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减弱,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内环境缓冲体系主要由H2CO3和Na2CO3构成,B错误;细胞代谢在细胞内进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C错误;内环境的变化,机体进行调节通过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完成,D正确。4.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A.浆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效应T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体内接触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效应T细胞。故D正确。故选D。35.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由于缺氧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2)转化为其他物质。【详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故选:B。6.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4【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单向传递。【详解】刺激一个神经元会引起后一个神经元的兴奋,说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给予某种药物后,神经冲动被阻断,因为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量不变,故AD错误;若该药物与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则会引起下个神经元的兴奋,C错误;很可能是该药物破坏了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的受体,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B正确。故选B。7.如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存在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方式①是人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②是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传递速度慢,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是神经调节,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5【详解】A、从图示看出:方式①和②都经过血液循环,因此传输速度缓慢,而方式③只经过神经纤维,通过电信号进行传递,因此速度很快,A正确;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B错误;C、体温调节涉及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①和②属于体液调节,③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D、方式①②属于激素调节,其调节方式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8.图为人体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A.敲击髌骨下韧带,在a、b、c处均能检测到神经递质B.敲击髌骨下韧带,在1、2、3处均能检测到动作电位C.伸肌和屈肌在反射中作用相反,有利于维持动作协调D.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B【解析】兴奋在突触处以神经递质传递信号,所以敲击髌骨下韧带,在a、b、c处均能检测到神经递质,A正确;由于c处表示抑制,b处表示兴奋,所以敲击髌骨下韧带,在1、2处均能检测到动作电位,3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B错误;伸肌和屈肌在反射中作用相反,有利于维持动作协调,完成人体膝跳反射,C正确;由于反射弧中突触的存在,所以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9.当人处于高温炎热的环境中时,不会发生的是()A.温觉感受器兴奋性增强B.皮肤血流量增加C.血浆渗透压维持稳定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答案】D6【解析】试题分析: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应是温觉感受器兴奋,A正确;人处于炎热环境时,皮肤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多,B正确;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血浆渗透压维持稳定,C正确;处于炎热环境时,散热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掌握程度,比较简单.考生要能够识记体温调节中枢;区分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以及区分识记寒冷调节和炎热条件下调节方式的区别。10.夏季,健康人从炎热环境进入低温空调房间后,会引起A.大脑皮层冷觉感受器兴奋B.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D.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健康人从炎热环境进入低温空调房间后,即受到低温的刺激,会引起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对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将兴奋通过有关的传出神经传到皮肤毛细血管等效应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B错误;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D错误。【点睛】理清体温调节的机理,形成知识网络。711.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前角灰质,轴突一直到大腿前方的肌肉,A正确;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而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后角神经根,每个神经元接受传入轴突,并至少发出以下3种树突,和运动神经元直接、通过中间神经元再和运动神经元、还有就是和上行神经元传输到大脑,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后会迅速被酶分解,C错误;核糖体是蛋白质(或多肽)合成的场所,分泌蛋白类(或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D正确。故选:C。12.DNA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中一段编码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终产物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疫苗能引起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原因是DNA作为抗原物质B.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将变长C.DNA疫苗在人体内直接表达为抗体,起到免疫作用D.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知,该疫苗是由基因制成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属于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判断选项。【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基因本身不是抗原,基因的表达的产物才是抗原,A错误;该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8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疫苗基因的表达产物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抗原,C错误;该疫苗的本质是基因,抗原是基因表达的产物,所以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体液免疫调节的过程和基因、蛋白质和抗原之间的关系,明确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属于免疫调节过程中的抗原。13.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A、B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B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B.B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控制产生抗H5N1型病毒抗体的基因C.A组小鸡存活是H5N1型疫苗和有关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D.A组小鸡存活最可能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给A组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相当于抗原,引起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详解】A、B组小鸡注射H5N1型病毒,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全部死亡,A正确;B、淋巴细胞中产生某种抗体的基因始终是存在的,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C、给A组健康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A组小鸡的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和少量的记忆细胞;当H5N1型病毒再次进入A组小鸡体内,这些抗体和少量的记忆细胞最终会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H5N1型病毒)清除,C正确;9D、A组小鸡存活最可能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免疫预防、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识记二次免疫的基本内容。14.下图是表示机体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抗原刺激机体后,先产生抗体后进行细胞免疫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D.若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引发的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抗原刺激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