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基础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1讲讲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材第3~5页)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2008.5考试-3级单选题)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经济运行过程中影响互惠交换的主要障碍有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2008.11考试-2级3级多选题)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但是两种研究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练习题1.下列哪些不是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A.相对的稀缺性B.绝对的属性C.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D.效用最大化答案:D解析:辨别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与市场运作的主体的区别,准确把握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三点内容。参见:教程P12.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A.供给方B.需求方C.中介方D.合作方答案:A解析:辨别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与企业的供需关系,企业为需求方,居民户为供给方。参见:教程P2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两种()A.实证研究方法B.调查研究方法C.规范研究方法D.理论研究方法答案:A、C解析:准确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范围界限和学术用语。参见:教程P34.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是()。A.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B.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C.现象本身“不是什么”的问题D.现象“不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答案:A解析:准确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两个研究方法的范围界限。参见:教程P2-3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教材第5~7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公式: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定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2007年5月考试单选题)Es=(△S/S)/(△W/W)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即Es=0。供给无弹性,即Es→∞。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1。单位供给弹性,即Es>1。供给富有弹性,即Es<1。供给缺乏弹性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一级劳动力为男性成年人,二级劳动力为中年妇女)。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2讲讲义劳动力需求二.劳动力需求(教材第7~9页)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是关于生产的理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5类:需求无弹性,即:Ed=0;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单位需求弹性,即:Ed=1;需求富有弹性,即:Ed>1;需求缺乏弹性,即:Ed<1。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9~11)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教材第11~13页)(1)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2007年5月考试多选题二级)(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2007年5月考试多选题二级)①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这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在理论上所具有的第一个意义。②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③充分就业。经济社会在均衡时,实现了充分就业。(3)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教材第13~14页)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教材第13页)(1)人口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2007年5月考试多选题三级)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在劳动超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3)人口城乡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及其变动,对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2.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3.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练习题1.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A.ES1B.ES1C.ES2D.ES0答案:B解析:准确理解劳动力供给弹性类型,此种属于供给缺乏弹性类。参见:教程P62.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A.Ed0B.Ed2C.Ed1D.Ed1答案:C解析:准确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类型,此种属于需求富有弹性类。。参见:教程P93.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2007年5月考试题)A.劳动力需求量B.劳动力需求增长量C.劳动力供给量D.劳动力供给增长量答案:C解析:准确理解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涵义,注意括号后的“变动”两字,以后出题有可能答案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参见:教程P6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2007年11月考试题)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C.体现工资差异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E.增大工资总额答案:ABD解析:准确理解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的范围界限,注意教程此文的下边“当劳动力供给曲线或劳动力需求曲线一方或双方都发生移位时,均衡工资水平不同,其充分就业量也是不同的”。参见:教程P13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教材第14~15页)(1)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2)均衡价格论只是运用供求理论说明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而非价值理论。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3)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二.工资形式(教材第15~17页)1.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1)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2007.5考试题二级单选题)(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3)生产要素分为4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4)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3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福利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练习题1.下列哪些工资的说法是对的()。A.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B.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C.工资是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D.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答案:ABCD解析:从各角度理解工资的多种涵义。参见:教程P14-172.实际工资=()A.货币工资÷价格指数B.价格指数÷货币工资C.货币工资*价格指数D.价格指数+货币工资答案:A解析:准确把握实际工资的涵义。参见:教程P163.生产要素分为4类:()。A.土地B.劳动C.资本D.企业家才能答案:ABCD解析:准确把握生产要素类别范围,这是基本问题。参见:教程P15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3讲讲义就业与失业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教材第18~20页)(1)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2)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2007年5月、11月考试多选题三级)设: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为I,则有:Y=C+S=C+I。】二.失业及其类型(教材第20页)主要有以下失业类型:(2007年11月考试单选题三级)1.摩擦性失业(2008年5月考试多选题二级)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2007年5月考试单选题三级)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2.技术性失业(2008年5月考试多选题二级)这类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助理人力资源师三级精讲班第54讲讲义劳动法的体系第二章劳动法▲主要内容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共21次考题:2007.5/2007.11/2008.5/2008.11)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共3次考题:2007.11/2008.11)▲主要考点1.劳动法的原则(教材第28~32页)2.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教材第34页)3.劳动法的体系(教材第36~39页)4.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教材第39~42页)▲内容精讲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与原则(教材第28页)此处为广义的劳动法概念二.劳动法的原则(教材第28~32页)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征(2007、2008年5月助、师单选题)(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地大于具体规定。(2008年5月助多选题)(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4)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教材第29页)(2007年5、11月助、师单、多选题)(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劳动权绝不是仅仅包括工作权一项权利,而是包括与劳动相关的一组权利,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5月助多选题)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2007年5、11月师多选题)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8年5月师单选题)(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2008年11月助多选题)(3)物质帮助权原则。要点:(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指导性、纲领性;特殊性;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3)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