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A.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B.小农经济已经形成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刀耕火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无法体现这些特点,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方法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学生应该可以直接分析出这属于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2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答案】B【解析】“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说明私田的出现,即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这说明井田制趋于瓦解,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是在宋元时期,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完善是在两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严重,故D项错误。3.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家庭手工业的出现C.国家统一的完成D.生产工具的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关系,另一个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于耕作方式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故D项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化【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醇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3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诗歌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①②③符合诗歌的意境,④安土重迁的思想在诗中没有体现。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自然经济5.据《管子》记载,管仲曾建议齐国国君,将开山冶铁之事交给民间经营……由百姓分利七成,君主分利三成。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A.工商食官制进一步完善B.国家放宽了对市场的管制C.民营手工业已有所发展D.盐铁官营体制已被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通过考查先秦手工业的发展,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开山治铁本来就是是需要人多、技术高的行业,管仲建议国家将开山冶铁交给民间私人经营,说明民营手工业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技术高超,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盐铁官营”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6.下面是汉代画像石中一幅牛马合犋的“牛马耕作”图(图中:马驾辕为主,牛拉边在外)。此图可以用于研究汉代4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民众养牛数量的多少C.农业犁耕技术的进步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汉代画像石是一副牛马合犋的“牛马耕作”图,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区别于以往的铁犁牛耕的,原来我们看到只有牛,现在出现牛马共同拉犁,但是仍然属于铁犁牛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故本题答案为A。材料虽然是牛马同耕,并不能反映出养牛数量的多少,排除B。汉朝时候的耦犁,是二牛抬杠式,而“牛马耕作”图与其一样的,不能反映犁耕技术的进步,排除C。材料不能显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排除D。7.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A.工艺水平不高B.效率极其低下C.产品与市场无关D.不计劳动力成本【答案】D【解析】5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都不需要支付薪资,这说明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不计劳动力成本,故D正确;材料与工艺水平无关,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故C错误。故选D。8.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B.隋唐C.宋代D.清代【答案】D【解析】【详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黑陶,唐代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清朝康熙年间的粉彩瓷器问世。还发明了珐琅瓷。类似这种题目,就根据墓中中物品出现时间最晚的,来判断是何时的,从清朝的粉彩瓷、珐琅瓷,可以判断这座墓葬不应早于清朝,故答案为D。魏、隋唐、宋代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9.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D.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总一盐铁……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了百姓困顿,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盐铁官营的作用,不是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故D选项错误。故选B。610.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B.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C.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坊内也有店铺,故C选项正确;在唐朝之前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已经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当时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不能说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选项错误。故选C。11.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重视管理土地交易,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选项错误。故选C。12.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一步规定:“将该年班匠通告折价类解,不放私自赴部投当”。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A.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7C.加强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据材料“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免赴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导致白银的货币地位日益突出,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纳银代役保证了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能体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故B选项错误;纳银代役使工匠可以摆脱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故C选项错误;纳银代役虽然使政府有了财政收入,但这部分收入需要雇人赋役,故政府财政收入没有增加,故D选项错误。故选A。13.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购田置地体现了农本思想,故材料反映了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B选项正确;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该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D选项错误。故选B。14.“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下列有关“市”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必须明码标价B.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C.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具有完备饮食服务D.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限制,且对“市”不再监管【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错在“必须明码标价”;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8有“草市尉”管理,故B项正确;唐代的草市没有完备的饮食服务,故C项错误;宋代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监管,故D项错误。15.“海者,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海禁”政策的恶果B.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C.对外贸易无利可图D.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材料反映明朝以前出海贸易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居民的衣食之源。明朝初年起,“海禁”政策推行,使沿海居民生活影响严重,在明朝中期倭寇成患形势下,东南沿海居民甚至成为倭寇的主体,可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A。朝贡贸易体系属于官方的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16.明清时期棉织品贸易出现了“冀北巨商,挟资千亿,岱陇东西,海关内外,券驴市马,日夜海驰。驱车冻河,泛舸长江,风餐水宿,达于苏常,标号监庄,非松不办”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B.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已经形成C.长途贸易推动商业市镇兴起D.水运成为贸易运输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冀北巨商,挟资千亿,岱陇东西……风餐水宿,达于苏常,标号监庄,非松不办”看出河北北部的商人到苏州常州一带去贩卖棉织品,出现像松江这样著名的棉纺业市镇,当时有“买不尽的松江布”之说,所以说长途贸易推动商业市镇的兴起,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商品化提高,排除A。材料讲的是长途贩运棉织品,不是全国性的市场9网络,排除B。从“海关内外,券驴市马……驱车冻河”可以看出并不是以水运为主,排除D。1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