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阶段质量测评(五)(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阶段质量测评(五)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植被1,2,3,4,5,6,8,9,10,11,12,13,14,21,26(3),27土壤7,15,16,17,18,19,20,22,23,24,25,26(1)(2),28,29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读我国局部区域图,完成1~2题。1.甲、乙两地的典型植被分别是()A.温带荒漠、常绿阔叶林B.温带草原、常绿阔叶林C.温带草原、落叶阔叶林D.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降水少,典型植被为温带草原;乙地位于大兴安岭以东,降水多,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2.形成甲、乙两地植被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B.热量C.土壤D.水分答案D解析甲地降水少,植被以草原为主;乙地降水多,植被以森林为主。读理想大陆植被分布图,完成3~5题。23.图中2所示地区的代表性植被为()A.热带草原B.热带荒漠C.温带草原D.热带雨林答案A解析根据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图中2所示地区代表性植被为热带草原。4.图中5所示地区的典型植被可能是()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温带荒漠D.常绿硬叶林答案C解析图中5所示地区位于大陆内部,降水少,典型植被为温带荒漠。5.下列大陆自然带,我国缺失的有()①热带草原②亚寒带针叶林③热带荒漠④热带雨林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我国没有热带草原和热带荒漠分布。浙东四明山是革命老区,位于浙江嵊州市境内。有第二庐山之称,林深茂密,青山碧水,各种鸟兽出没其间,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被誉为天然“氧吧”。据此回答6~7题。6.四明山区的主要自然植被属于()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答案C解析四明山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7.四明山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A.红壤B.水稻土C.黑土D.紫色土3答案A解析四明山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红壤。藤本植物(下图)是指那些茎干细长,自身不能直立生长,必须依附他物而向上攀缘的植物。据此回答8~10题。8.藤本植物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答案A解析藤本植物主要出现在热带雨林中。9.影响藤本植物尽量向上生长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光照C.水分D.土壤答案B解析光照是绿色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藤本植物尽量向上生长,是为了获得更加充足的光照条件。10.图示地区植被的主要特点是()A.多高大乔木,附生植物较多,板根突出B.多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C.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具有较宽的叶片D.终年常绿,多针叶林,一般呈暗绿色答案A解析图示景观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物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多高大乔木,藤本、附生植物丰富,有板根现象。科研人员采用春季放火的方法,对亚洲温带荒漠草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植物多度等群落特征进行了科学研究,火烧前后,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1~12题。411.图中4月份,植物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A.气温较低B.土壤潮湿C.地形平坦D.光照不足答案A解析该区域位于亚洲温带荒漠地区,距冷空气源地近。图中4月份气温较低,植物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较低,A项正确;温带荒漠土壤干燥,水分条件差,B项错误;地形平坦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区域内光照充足,D项错误。12.依据材料推测,火烧对温带荒漠草原的影响是()A.土地荒漠化加剧B.生态系统更稳定C.短期肥力会提高D.承载力明显降低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推测,火烧会使短期肥力提高,植物丰富度提高,C项正确。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3~14题。13.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常绿硬叶林D.常绿阔叶林5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K岛位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其天然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14.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答案C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K岛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气候类型相同,水热条件、光照条件以及种源都相差不大,排除B、D两项;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岛海拔并不高,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K岛发生过火山喷发,深厚的火山灰为植被恢复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这是该岛的独特条件,故C项正确。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15.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和地质B.气候和岩石C.气候和生物D.成土母质答案C解析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水热条件影响植被;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所以形成图中两种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与植被。16.对①②两种土壤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青藏高原B.②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C.①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海南岛中部D.②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答案B解析①②土层都深厚,②表层有机质含量较大,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降水少,植被稀少,不可能有这么厚的土壤,A项错误;内蒙古东部的天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草6原植被覆盖,土壤有机质丰富,多集中于土壤表层,B项正确;海南岛中部的天然植被类型是热带森林,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盛,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C项错误;东北地区的天然植被类型是温带森林,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较深厚,符合①图,D项错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土壤中体积很小的活的细菌、真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据此完成17~19题。17.图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在各类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并且高值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纬度变化和海拔变化,故C项正确。18.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有机质含量B.土壤湿度和温度C.海拔和降水D.植被的疏密程度答案B解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处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温度高,枯枝落叶较多,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因此生物量较大,故B项正确。19.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B.秋季微生物繁殖快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D.土壤湿度和温度高答案A7解析秋季树木落叶,枯枝落叶最多,生物的分解量大,因此微生物的生物量大。读陕北中北部黄土丘陵区植物群落地形垂直变化示意图,回答20~21题。20.图中M土壤可能为()A.红壤B.棕壤C.黑土D.盐渍土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M位于河谷,地下水水位高,且该地降水少,蒸发大,因此有盐渍土分布。21.影响该区域草本植被广布的因素是()A.温度B.水分C.光照D.土质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该区域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气候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其空间差异中水分是决定性因素,阴阳坡虽光照不同,但主要是水分差异决定植被的空间差异。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搭载了测月雷达,其任务之一是探测月球土壤的厚度,这是人类探月以来首次在月球表面直接进行雷达探测。探测结果显示玉兔月球车轨迹下方的月壤平均厚度为5米左右。据此完成22~23题。22.与地球上的土壤相比,月球土壤的最特别之处是()A.矿物质含量的高低B.有机质含量的高低C.颗粒的大小D.密度的大小答案B解析有机质主要来自微生物对动植物残体的分解。月球上没有生物,因此土壤中缺少有机质。23.促使月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A解析土壤是岩石风化的最终产物。8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的严重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等。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24~25题。土层深度(cm)土壤容重(g/cm3)自然恢复阔叶林人工混交林人工纯林旱作耕地0~100.781.131.171.2310~200.791.181.201.3520~400.871.191.231.4540~600.931.231.251.4760~801.151.241.281.3080~1001.241.271.301.3324.据表可知()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C.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答案C解析读表可知,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少;从表中看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人为耕作活动不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25.能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A.施用化肥B.增施有机肥C.掺施熟石灰D.压实保墒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的措施是增施有机肥,B项正确;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掺熟石灰和压实保墒不会增加土壤肥力。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8月份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线(如下图)。9(1)概括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5分)(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6分)(3)简述该山地植被群落发生逆行演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分)答案(1)规律:先上升后下降(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午后。原因:土壤温度高时,生物残体分解作用强,根系呼吸作用强,释放的CO2多。(2)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排放CO2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3)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CO2排放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分析出该地区土壤CO2排放量在8时开始上升,然后在午后升至峰值后开始下降,呈现单峰型。主要的原因是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植物根系呼吸作用增强,释放的CO2逐渐增多;一天中正午太阳辐射最强,土壤温度最高应在午后一段时间,接下来太阳高度减小,土壤温度降低,土壤CO2排放量应该减小,因此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呈现单峰型。第(2)题,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8月份均呈现单峰型的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植物根系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均受当地气温变化影响,中午前后气温高时排放量大,而其他时段气温较低,排放量小;不同植被状况土壤温度变化会有所不同,植被覆盖率、生物量、土壤水分等都会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而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最高主要是因为红松阔叶林生物量最大,土壤中枯枝落叶多,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放出的CO2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削弱光照,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比其他植被情况下缓慢,土壤温度高值出现的时间会滞后,土壤CO2排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会相应滞后。第(3)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逆行演替”的原因是受人类干扰,该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