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9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师导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并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题;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学思想(古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诉求)及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论语》的内容不在“五经”之中)考查文明的传承。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关系需重点关注。-2-知识点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2)主张①核心:“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③政治:“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2.孔子的思想(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2)思想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孔子思想的“双重性”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知识点二百家争鸣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3)各派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2.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②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3-3.影响(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又有“仁”的外在体现。【漫画解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信息提取: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4-【构图解史】“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信息提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图示构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信息提取:诸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探究1解读重要“历史概念”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1.(2018·北京文综,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5-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解析孟子所说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表明其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排除;宗法制度在西周时期已较为完善,故D项排除;材料信息“以德行仁者王”体现了儒家强调用“仁”的思想进行教化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答案C2.(2018·天津文综,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答案B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先秦儒学和古代民本思想1.古代民本思想的演变及认识(1)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先秦以来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进步的体现。(2)夏朝,事无巨细,每事必卜,宣扬“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观。西周提出“敬德保民”,“德”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怀保小民”,体现了农业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3)春秋战国的动荡,彰显了民心向背的力量。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秩序理论,建立“恒产”的产权制度来保障民生。荀子则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观点,先秦民本思想基本形成。(4)明末清初,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萌芽诞生,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2.先秦儒学折射出的社会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6-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解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辨”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答案A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核心论点: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呈现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2.“百家争鸣”的崛起及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诸子的理论虽然各成一家,但在其学说的立足点及关注对象方面又有趋同之处,如在其学说中体现出来的入世精神及对于基本伦理、哲学问题的关注,等等。——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7-核心论点:“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批驳又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1.(2018·齐鲁名校科研协作体模拟)《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B.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解析材料说明儒家经典主要源于今山东附近,“焚书坑儒”主张打压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西汉罢黜百家能够体现儒家的正统地位但不能改变儒家经典的起源地,故B项错误;汉代关中地区的经济最为发达,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文化盛于齐鲁,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解析根据关键信息“魏太子下车,向……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受到诸侯国的重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士人轻视功名利禄与题意相悖,故排除。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答案A考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考题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8-『方法突破』★明立意从儒家思想政治诉求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者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难度较大。考生容易对儒家称颂“三代”之美的真实意图理解错误。儒家只是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而并非恢复先代政治。考法2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及演变【考题2】(2019·四川绵阳诊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安邦治国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它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