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科指导意见]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张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②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2-③宗教上: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④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修订《六经》。(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1)主张①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着辩证法思想。②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知识点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3-葬”道家庄子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3.意义: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先秦时期诸子的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体系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又有“仁”的外在体现。【漫画解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4-信息提取: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等矛盾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图示解史】百家争鸣信息提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图示构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信息提取:诸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民本思想-5-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答案C2.(2018·天津文综,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答案B探究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诸子的理论虽然各成一家,但在其学说的立足点及关注对象方面又有趋同之处,如在其学说中体现出来的入世精神及对于基本伦理、哲学问题的关注,等等。——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6-核心论点: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批驳又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2019·山东德州模拟)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解析题干材料“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反映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处于大革命时期,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故C项正确。答案C考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考题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方法突破』★明立意从儒家思想政治诉求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者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难度较大。考生容易对儒家称颂“三代”之美的真实意图理解错误。儒家只是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而并非恢复先代政治。考法2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及演变【考题2】(2019·山东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儒家早期的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7-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诉求。(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变化情况。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诉求: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三纲五常使得民本思想受到抑制,利于君主权力(君本)扩大;到明末清初则发展到了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程度。『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材料一中依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和所学得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诉求。信息2材料二中依据“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得出:三纲五常使得民本思想受到抑制,利于君主权力(君本)扩大;依据“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和所学知识得出:到明末清初则发展到了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程度。★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诉求,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内涵”依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得出。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是“民本思想的变化情况”,要放-8-在明清的时代大背景下来分析。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加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3.内容(1)提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3)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4.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5.影响(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图解历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9-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汉代儒学“汉代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依据《公羊春秋》学说,吸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汉代儒学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成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018·福建莆田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据题干可知,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答案D探究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儒家思想的影响1.法律儒家化的影响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10-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民事、婚姻家庭、行政、诉讼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