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40共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说明()A.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B.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C.周朝政治文化的僵化D.周武王统治了八百年3.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宗法制度在政治制方面的体现B.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C.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5.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道:“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长子、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7.《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8.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A.长幼有序是宗法制的核心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度的内容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9.《诗·小雅·北山》记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表明()A.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而诸侯国君在自己的封地内又拥有最高权力C.受封的诸侯国君和周天子是并列的政权2D.周天子和诸侯国君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10.一古代算术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算术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色是()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力差异11.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把结婚称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礼乐制度C.郡县制D.宗法制12.下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它们反映了()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礼记·昏义》中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婚礼的重要资料B.古代婚礼可能影响到两姓联姻的质量和稳定性C.古代婚礼涉及宗族是否昌盛D.先秦婚礼之制集中体现了法家思想14.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15.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的出现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16、西周时期,有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上载有“铸兹宝管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语句。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17、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A.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B.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C.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D.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18、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3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19、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区间的技术交流20、西周时期,“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土食田,庶人食力”。这反映了当时()A.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B.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C.利益分配不公导致贵族间的矛盾D.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21、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D.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2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A.华夷观念淡化B.武力征伐影响C.儒家思想主张D.文化心理认同23、“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推论,这些官员()A.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B.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C.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D.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2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这一“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A.西周实行分封制B.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C.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道:“秦无尺土之分,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敏锐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26、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27、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A.战国B.秦朝C.西汉D.隋朝428、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字,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并被警告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职位世袭的权力B.建立武装的权力C.行政管理的权力D.设置官员的权力29、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反映出秦朝()A.实行以法治国B.百官胆小怕事C.皇帝独裁专断D.行政机构缺失3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指()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C.封建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31、秦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世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32、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中出土于甘肃天水的“秦铜诏铁权”(砝码),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候....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可以()①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资料②用来研究秦朝郡县的设置问题③用来研究秦朝衡器的标准问题④用来研究秦朝的文字统一问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3、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记载,只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A.巩固君主专制皇权的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3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35、秦代竹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的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36、如果说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5A.封建经济的形成B.权力结构的变革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破坏37、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38、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主要是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39、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其中第一次“大革命”主要是指()A.开创“家天下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