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变化B.制度革新有利政治稳定C.西周君主寿命的延长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A.监察权力加强B.中央集权加强C.地方割据隐患D.国家统治稳定3.以下两幅魏晋壁画,对其解读合理的是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A.经济重心南移B.民族交融的加强C.土地制度革新D.农耕文明的进步4.明朝以后,尤其是清代,铜仁地区民间出现了大量“地契”,地契清晰注明土地所有者、地界、面积等。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西南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凸显B.传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C.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与巩固D.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5.明清时期,出现大量“商书”,如明代壮游子《水陆路程》、清代崔亭子《路程要览》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由京城至各地、各行省之间的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并有沿途的风俗物产介绍。据此可知当时A.长途贸易得到发展B.重农抑商逐渐松弛-2-C.统治疆域空前辽阔D.国内市场开始形成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紧密相关7.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作者的创作A.体现了当时文人画的艺术价值取向B.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C.开创了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先河D.折射出当时士大大孤芳自赏的心态8.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C.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D.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9.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一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A.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B.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C.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10.下图是一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成为畅销书的是-3-A.①⑤B.①②C.③⑤D.②④11.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发行的货币,称为“抗币”或“边币”。在与法币、伪币和土杂钞共存交错的斗争环境下不断壮大,并逐步树立起信誉。这些“抗币”或“边币”的发行A.阻止了日本的经济掠夺B.有利于敌后根据地斗争C.稳定了大后方金融市场D.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12.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促使东北国民党军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A.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B.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C.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D.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13.下表是1891年至1902年江南制造局炼钢厂产量(单位:吨)统计。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年份产量年份产量年份产量1891189418979.84341.802058.5518921895189862.58363747.0318931896189936.67348.97673.84-4-1900564.241901387.231902558.74A.实业救国思潮涌现B.中体西用思想已经成熟C.工业化的进程艰难D.独立工业体系开始建立14.据上海面粉同业人工会的报告:“自1948年6月起,各厂次粉壅积,资金呆滞,本会迭次电呈粮食部,请求准予自由转口,并推请代表进京向部请愿。部以与行政院七月八日颁行调剂民食办法第十一条之规定不符,未予批准。”由此可知A.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B.美国的商品涌入中国排挤了国货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挤压了民族企业D.战争环境加剧了民族企业的困难15.民国三十五年9月某结婚证上证词:“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謹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箋,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譜。此证!”下列对此结婚证说法正确的是A.在国共团结抗日形势下缔结婚约B.折射了中国婚姻制度的历史变迁C.结婚证用语明显受白话文的影响D.此证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16.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一幅年画《乘风破浪各显神通》,这一作品A.受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影响B.表达了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C.真实再现了工业化建设场景D.反映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17.公元前4世纪,雅典颁布了一项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公益捐助制度,明确规定财产达到3塔兰特的家庭必须对城邦的戏剧歌队演出进行捐助。这一制度反映了雅典A.民主政治较发达B.城邦利益至上C.直接民主的泛滥D.公民素养较高18.罗马法律规定,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以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和解协议”。罗马法中的“和解”-5-A.体现罗马法的灵活B.维护了公共的利益C.损害了债权人利益D.实现了人与人平等19.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政策是商人们精心设计,然后灌输给对经济事务一窍不通的统治者和政客,并用“重商主义”一词来使其制度化,突出其荒诞性和不公正性。由此可以推断亚当·斯密主张A.重商主义政策需要辩证认识B.肯定重商主义政策积极意义C.对传统经济政策持否定态度D.重商主义政策只对商人有利20.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A.技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B.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C.市场驱动因素影响重要D.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21.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据此A.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体发展趋势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C.完全划分两大阵营中明显的界限D.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22.有学者指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晚期,法国的政治制度进入到多变时代。这一时期最核心的变化是A.封建帝制与君主立宪制之争B.政体选择的激烈交锋C.君主立宪派内部的权力之争D.民主共和派内部交锋23.在讲述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退却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材料中列宁的主张A.不利于苏俄经济快速恢复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C.导致新经济政策不久被抛弃D.反映了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看法不一24.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能源危机加深B.市场作用发挥失灵-6-C.凯恩斯主义的失灵D.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Ⅱ卷(主观题共52分)本卷共5个大题,第25题、26为必答题,共37分;第27、28、29题为选修部分,只选其中一题作答即可,共15分。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材料一西南地区(贵州、云南、四川)早在元十一年即设置行省,行省辖37路、2府,边陲又设立若干宣慰司。州、县设置比较普遍,与内地相同。这一地区统治的最大特色在于各级地方机构广泛使用土官制度(土官世袭产生),大抵行省、宣慰司主要由流官大员坐镇、主治,兼置土官。路一级机构中,土官地位相当重要,但仍有一些流官。州、郡、县之下机构绝大部门任用土官。——摘编自教材编写组《中国古代史》材料二1851年缅甸和英国的冲突致使缅甸割地议和;1860年英国取得孟雄境内铁路铺设之权,于是西藏藩篱渐撒。缅甸和中国西藏都是和中国云南接界的。英人遂固求派员从印度入云南探测,总署不能拒。之后英国借口马嘉理事件于1876年强迫清政府签订-7-《烟台条约》,中国许滇缅通商。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口。重庆许英派员驻扎,查看川省英商之事。……1882年法人复和越南启衅,陷河内。越南始来求援,中国遂由云南方面派兵入越南。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不败而败”,再与法国立约。——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对西南地区管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80年代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西南地区的原因及影响。(10分)26.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据教材编写组《中国近代史》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27.【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为依据”,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区分了人籍和户籍;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清政府户籍制度实际上仍沿了清中后期保甲制度的一些做法,将人户“编牌入甲”。不过,与保甲制度不同的是,清末编查人户的机构是警察机关。1905年,清政府设立了巡警部作为全国警察管理机构,其职能之一便是“掌审定稽查户口章程,管理各省地方户籍,报告户口,暨各省寺院僧道人数、教民人数,外国人入国籍,皆隶之”。——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7分)-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及特点。(8分)28【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在亚洲的两场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战争。对这两场战争,中国人常以“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来称呼。与“朝战”和“越战”相比,这种提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与这两场战争的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两场战争中不同的对抗形式。——摘编自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地球上没有再爆发过世界性战争,但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它造成的损失累计起来人员伤亡达到千万,财产损失数万亿美元,比世界大战毫不逊色。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争取和平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战争力量,在较长时期内,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尤其是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战争形态,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摘编自杨恕《世界局部战争12种典型类型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不同对抗形式。(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和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