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2018年5月10日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第一部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75.0分)1.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治,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A.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据材料“除井田,民得买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的史实,这实质上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故A选项正确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废除井田制,故C选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D选项错误。故选A。2.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进入仕途的途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军功授爵的内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3.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培植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D.奖励耕织【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奖励耕织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4.《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并未提及秦国的疆域问题,故A项不合题意;材料中提及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处理规定,并不能说明覆盖面广,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的一种鼓励,故C项说法正确;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秦朝的农业措施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財)者,倍其赋”对此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有利于小农经济形成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分-3-异”分家造就了小家小户的形成,故有利于小农经济形成,自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因此A、B正确;不仅要分家而且还要分割家产,这与传统宗法制下由嫡长子继承家庭中的政治地位(贵族家庭)和主要财产相悖,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是秦统一后确立了皇帝制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国的政治制度•秦国颁行“分异令”6.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商鞅变法确立了地主阶级专政的集权体制,适应了战国私有制蓬勃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商鞅变法不仅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也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排除。C项,商鞅变法并未完全瓦解宗法血缘制度,排除。D项,基层管理的什伍制属于专制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排除。7.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答案】B【解析】商鞅这种轻罪重罚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注意理解韩非子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罚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B正确;分析题干,首先排除CD,这两项说法本身欠妥,有绝对化倾向。-4-8.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得士者存,失士者亡”是指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能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纷纷重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改革和外交斡旋,知识分子在各国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答案选C,A项显然与题意无关,B项与材料强调知识分子作用的主旨不符,D项应出现在隋唐时期科举制诞生之后。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代特征9.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梯、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A.思想文化专制B.实现皇权至上C.打击旧贵族的势力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材料“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体现了商鞅借反对儒家思想而推行法家思想,实质上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战国时期还没有所谓专制皇权,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0.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大量“弑君”、“出君”的事件,而到了战国时期此现象己较为罕见。这一变化反映战国时期-5-A.郡县制度的广泛确立B.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C.礼乐制度的重建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郡县制度的广泛确立与出现大量“弑君”、“出君”事件无关,排除A;“弑君”“出君”现象的减少的趋势,以下犯上的事件的减少,说明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礼乐制度的重建说法错误,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故D错误。11.“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秦人对商鞅变法如此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损害了秦国大多数人的利益B.遭到秦国贵族的激烈反对C.刑罚过于严酷,人们深受其害D.使各个阶层受到很大冲击【答案】D【解析】“秦人不悦”“秦人不怜”说明商鞅变法触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所以导致秦人不喜欢,故D正确;商鞅变法是冲击不是损害大多数人利益,A错误;贵族反对只是一部分,B错误;C表述只符合材料中部分人的特点。12.关于商鞅实行的什伍组织评述正确的是A.主要是为了组织生产B.主要是战争的需要C.主要是强化统治D.所有“伍人”都是国家的士兵【答案】C【解析】-6-【详解】商鞅实行的什伍连坐制度,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产生,不可能实行什伍组织组织生产,排除A项;战争并非把居民什伍组织进行的,排除B项;商鞅实行的什伍连坐制度,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并非军队编制,排除D项。13.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秦一个人担任了六国相并且佩戴六国相印,这是对传统用人观念的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后期中国尚未实现局部统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已经瓦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后来的秦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4.认为商鞅变法是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分封,行县制D.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最具革命性的举措就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根本上改革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井田制,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步建立确立,社会转型由此实现,故A-7-项正确;BCD三项也是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但不是最根本实现社会制度改变的措施,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要求“社会制度根本变革”,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分析解答。15.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这反映出A.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B.宗法礼乐制已经瓦解C.贵族政治正在逐渐被取代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可知,依靠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正逐渐被依靠军功、才能的官僚政治取代,C项正确;国家统一趋势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宗法礼乐仍然存在,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排除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是在秦朝统一后,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联系所学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的含义分析解答。16.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如下,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姓名官职出身萧何相国县吏樊哙左丞相狗屠灌婴太尉布贩A.世卿世禄制-8-B.察举制C.军功爵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详解】表中列举的人物出身低下,但官职很高,这和他们自身才能和政府实行军功爵制相关,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先秦,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产生,由材料信息“西汉”就可以排除AD两项;由图表中这些人的出身可以判断,他们并非因为孝廉而跻身官场,故排除察举制,排除B项。17.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应该是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B项只要存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就无法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项农业经营方式仍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北魏均田制1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农耕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答案】B-9-【解析】【详解】据材料“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B正确;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A不合题意;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C错误;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D错误。【点睛】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19.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