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9月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计50分,每题仅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2.“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A.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B.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C.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D.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3.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C.“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4.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5.“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孝”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6.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讲到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于是诸侯反叛,杀了幽王,拥立宜臼,宜臼即为周平王。从制度层面看,诸侯反叛的正当理由是()A.周幽王的荒唐B.周王室的衰微C.周幽王破坏了宗法制D.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7.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中央集权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8.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以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但经过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礼乐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这表明()A.宗法观念产生深远影响B.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C.礼乐制度在后世已消失D.春秋礼制导致社会大乱9.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秦简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史家的研究论文D.《汉书》的记载10.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树立专制权威B.炫耀文治武功C.寻求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11.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民主法制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频繁更换丞相B.任用亲信和近臣C.建立刺史制度D.颁布“推恩令”13.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个人声望B.家庭背景C.德才兼备D.考试成绩14.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这些举措的突出作用是()A.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B.减少冗员,节约行政支出C.遏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D.整顿吏治,保障政治清明15.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A.中朝决断国事B.外朝负责执行C.君主集权加强D.宰相能力平庸16.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B.扩大了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D.与政治人才培养脱节17.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D.保证了一定的地方自治权18.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19.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中央集权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0.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宋朝的枢密院B.唐朝的门下省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21.古代地方三大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①实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②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长官都由君主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2.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的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朝初期()A.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D.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23.《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雍正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宰相制度的重建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南书房的制约D.军机处的设置24.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能力都不及其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这说明明代内阁()A.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B.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C.与宰相具有相同地位和职务D.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25.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C.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第Ⅱ卷(选择题)二、材料题(三个大题,共50分)2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体制,自秦建立,经汉、唐、宋、元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达到顶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三省六部制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的分配如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审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栽,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国史新论》(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朝武帝以后宰相和秦朝宰相的区别。(5分)(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简介唐代三省制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9分)(3)请用明清两代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图一出土3.6万枚秦简的湘西里耶古城“中华一号井”。秦简多为当时的官署档案,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大部分简牍属于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的秦朝时期,其纪年有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到三十七年(公元前210),记事详细到月、日。图二2010年4月13日,游客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城参观“秦简文化墙”时,面对二千多年前的世界上最早的“九九乘法表”,一边拍照,一边赞叹。(1)这批秦简记载了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有关中央官制的记载可能包含哪些内容?(4分)(2)有人据地理位置判断,秦朝时的里耶古城应处于楚国的统治之下。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4分)(3)在制度创新方面,你认为秦朝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这一制度创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4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材料一: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士)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说的是哪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统治者在选官制度上有何创新?(2分)并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客观历史合理性”的体现。(8分)历史月考参考答案1-5BBCDD6-10CABAA11-15BDCCC16-20DDABB21-25CDDAD26.(1).职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或据材料具体展开。(2分)区别:秦朝宰相位高权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内朝,牵制以丞相为代表外朝机构,丞相决策权被分割。(3分)(2).运作程序: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3分)优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三省相互制衡,防范率相擅权;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程序运行,分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