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9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1.5分,共60分。)1.《孟了梁惠千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管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B.战图时期的礼崩乐杯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3.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C.孟子的“性善论”D.荀子的“性恶论”4.管仲认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孟子指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墨子主张,“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A.众多学术流派思想趋同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C.等级森严追求国家统一D.重建秩序成为社会诉求5.“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2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百家争鸣”不仅是指不同学派相互竞争,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过程。以下有继承关系的两派观点是:①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②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③墨子:“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④韩非子:“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为贴切A.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B.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D.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8.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9.陆贾是西汉初年力倡儒学的名臣,为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提出了“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由此可知陆贾A.否定了法家的基本主张B.代表了汉代儒学发展方向C.背离了汉初的治国理D.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体系10.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仁与爱浑然一体;而南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由此可知,宋代理学旨在A.提出内心自省的探究方法B.揭示儒学道德修养的本原C.构建纲常伦理的社会结构D.阐明伦理道德的一般规范11.有学者认为:“理学既具有超越的理性,又都带有情感的色彩。他们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格物致知”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存天理,灭人欲”12.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有关士人3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13.佛教主张出家,本悖于“孝”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14.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B.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D.百家争呜局面的最终结束15.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近代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D.“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16.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出处“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后晋]刘昫《旧唐书·文宗本纪》“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民国]王修《版本述》A.活字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17.民间有许多关于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18.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C.为封建统治服务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419.《诗经·幽风》之《七月》全面细致地描写了一年四季之中凡耕田、养织、狩猎、祭祀等各种物候农事活动。学者方玉润说:诗歌吟咏的是一种体现生活之趣的农耕生活,“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另一学者蒋立甫认为:“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三千年前奴隶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对此,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A.《诗经》是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B.《风》是研究西周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重要资料C.历史认识和历史结论受史观的制约具有主观性D.后一学者的观点更能体现史学研究的价值20.《中华文明史略表》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①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中外交流的扩大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1.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材料可知唐代文学人才A.由北方向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22.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秦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A.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C.字形略长,笔画圆勻,富于图案美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23.宋代绘画特别注重形体刻画,追求“穷形”,如画花要“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目取之,则花之四面得矣”。由此可知,宋代绘画A.以自然景物为主要题材B.注重刻画人的情感世界C.具有风俗画的突出特征D.深受理学格物思想影响2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A.佛教的因果循环B.法家的严刑峻法C.道家的无为而治D.儒家的天人感应25.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5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26.《瀛寰志略》是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一部世界地理志。作者徐继畲在初版中,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最终在好友的建议下,将其调整到卷一的卷首。这一变化A.有利于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B.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旨C.说明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D.是对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27.1873年,对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时行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然则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足为朝廷辱。”上述言论体现了A.顽固拒变的腐儒心态B.通权达变的自我安慰C.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D.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28.著名学者葛兆光指出,从明末清初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大体都是坚持在“传统中变”。可1895年以后,在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材料中“在传统外变”指的是A.中体西用,自强求富B.突破器物,学习制度C.以日为师,全盘西化D.追求民主,提倡科学29.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30.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其说明1860年代A.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B.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D.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31.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32.1901年,在戊戌政变不到三年后,曾经坚决反对和镇压过变法的慈禧太后宣布要实行“新政”,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学习西方已然6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说明维新变法的重大意义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革命C.促进西学东渐D.引领思想解放3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