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一)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某一思想家倡言“正名”,即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名分,不僭越,不作非分之想;要求人们以礼约束自己,以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该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董仲舒认为,皇帝的德行如果使人民安乐,那么天就让他当皇帝,做自己在人间的形象代言人和执行者;倘若危害到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损害了天的尊严和形象,就要收回皇帝的“代理权”。这说明董仲舒A.具有民主思想B.背离了传统儒学C.要求限制君权D.宣扬“君权神授”3.图1为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纪念邮票示意图。朱熹被纪念在于其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奠定了宋代理学的基础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D.开创了朴实学风的先河4.在某思想家看来,事物之“理”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谓“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该思想家-2-A.提出“君舟民水”论断B.提倡“知行合一”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D.倡导“天下之法”5.李贽认为,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其中所记的孔、孟言行。不过是“因病发药,随时处方”的具体意见。这一认识A.破除了对孔孟的迷信B.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C.体现了离经叛道精神D.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6.黄宗羲主张“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应提高宰相之职权,尤其是让学校议政,加强学校的舆论力量。这表明黄宗羲A.反对君主专制B.强调以法治国C.注重舆论宣传D.具有民治思想7.表1为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言论。据此可知,智者学派A.宣扬人是万物尺度B.力图贬低神的权威C.具有反对迷信思想D.试图探究宇宙万物8.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为此,他转而研究A.神B.自然C.政治D.人性9.图2是达·芬奇于1501年创作的一幅作品《纺车边的圣母》。其笔下的圣母表情安详平静,充满温柔的爱子之心,流露出世俗母亲的光辉母性,已不再是呆板的中世纪圣母了。据此可知,该画作-3-A.弘扬人文精神B.宣扬古典文化C.歌颂主权在民D.批判封建专制10.某一时期,罗马天主教会在“基督教大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一个个独立的民族教会和一个个享有主权的民族国家取而代之。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11.伏尔泰认为,英国“建立了一个举世唯一的政府”,“在当今世界中,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伏尔泰对英国政府的赞誉意在A.反对法国君主专制B.抨击天主教会权威C.推行英国政治制度D.倡导自由平等理念12.宋代朱彧写于1119年的《萍州可谈》是我国最早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典籍。之后,类似的文献层出不穷,这反映出A.中国古代航海业发达B.士人对指南针重点关注C.宋代开始使用指南针D.航海中指南针应用普及13.《齐民要术》高度概括了农业耕种的精湛技艺,且在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果疏储藏等方面也给出了很好的技巧。这反映出,《齐民要术》A.形成了完整的农学体系B.开创了中国农书编写的先河C.标志了古代农学的成熟D.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14.汉赋以其浩荡的篇幅、铺排的气势和华美的辞藻引领一代文风,使尚奇、尚繁的风气和“以大为美”的倾向弥漫整个文坛。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主要是,汉代A.楚辞创作的盛行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官办教育的确立D.“独尊儒术”的实施15.有人指出,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鲜明,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下列作品与此碑字体特点相符的是-4-16.近些年,国家有关部门和戏曲界的专业人士对京剧做了很多创新和尝试,比如京剧的“话剧化”“时尚化”,京剧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等。这些举措A.实现了京剧的普及化B.推动了京剧的市场化C.顺应了京剧发展需要D.背离了京剧历史传统17.伽利略的惯性定律思想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千多年间“受力运动的物体当外力停止作用时便归于静止”的陈旧观念。伽利略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实验观察D.理论研究18.17世纪末的欧洲人相信,以仁慈为准则的中世纪的宇宙观已经过时了;人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在那里,事物的进程犹如钟摆自动摆动。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典力学的创立B.近代科学的诞生C.“日心说”的确立D.启蒙运动的开展19.达尔文将人类视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都可以用自然原因来解释,继哥白尼之后革命性地将人类从自然的中心“降”到与动物同等的地位。据此可知,达尔文A.主张生物至上B.捍卫了传统观念C.具有人文精神D.否定人类中心论20.图3为2017年12月和2018年12月中国在线旅行预订/手机在线旅行预定用户规模及使用率示意图(单位:万人)。这反映出A.中国网民规模的扩大B信息化社会的开始出现-5-C.互联网方便民众生活D.旅行网络预订成为潮流21.有学者指出,从文化启蒙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主张并未能逾越传统的“孔门之政”和“孔门之学”雷池之半步,至多不过松懈了“夏夷之防”的刻板观念。这里的“他们“是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者22.在甲午战争前的10年间,康有为在聚徒讲学的同时,先后写出《人类公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康有为的活动A.重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B.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发展C.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D.引发了变法运动的开展23.表2为孙中山领导的运动。其意在A.实现民族主义B.完成民权主义C.解决民生主义D.贯彻民主主义2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北洋政府的文化专制B.广大群众的愚昧无知C.资产阶级的时代局限D.顽固势力的分化阻挠25.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这表明,中国文化变革A.历时较长B.具有阶段性C.影响深远D.采用渐进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韩非(约前280-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跟着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法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他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6-集权制。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私自利的。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是建立在利害矛盾的基础上,他认为不可能使人民心悦诚服地供统治者剥削,必须用暴力加以强迫。实行轻罪重罚,可以使“小过不生,大罪不至”,“上设重刑而奸尽止“。他一再强调要用严刑峻法制止人民的反抗。——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韩非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内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思想的主要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到了明后期,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兴盛阶段。一些文人除加工改写宋、元话本外,还创作拟话本。“三言”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的合称。“三言”中的某些篇章,或揭露了政治权贵的祸国映民,地主缙绅的贪姿残忍,富商大贾的虚伪刻薄,统治者内部的尔虞我诈;或同情受蹂躏的妇女渴望摆脱屈辱生活,追求自由幸福;或歌颂男女青年坚贞不渝的爱情;或赞扬下层人民的善良、纯朴。——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材料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子薄伽丘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十日谈》。《十日谈》包括一百篇故事,绝大多数取材于韵文故事、《一千零一夜》和别的中世纪材料。总之,它们(《十日谈》中的一百篇故事)和它们的中世纪原型的不同点在于它们更为粗野些,是利己主义的,反教士的,更加关切地为肉欲生活公开辩护。——摘编自[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II》(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三言”出现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三言”,《十日谈》在内容方面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作为一次资产阶级和第三等级各劳动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封建势力的运动,启蒙运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来没有偏离自己的任务,始终如一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封建专制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天主教反动势力。各个启蒙思想家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城,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在启蒙思想家那里,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7-——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材料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被称为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在经历了一系列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开始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以“民主”和“科学”的名义开始了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强烈反思与批判。一方面大力宣传民主,介绍民主思想;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宗法专制和礼教。——摘编自骆徽、王志红、刘雪飞《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运动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启蒙运动的共通影响。(6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不仅在对外意义上是备受侵凌的半殖民地,而且在对内意义上是满洲贵族“宰制于上的民族牢狱。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孙中山首先举起了“民族革命”的旗帜。他的民族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新的内容和形式:既承袭了广泛流传于农民和社会下层分子中间的“民族思想”,又淘汰了“笼统的排外主义”和“宗法”色彩;既接受了维新派把民族独立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起来的观念,但又摒弃了政治上君主立宪的妥协倾向;当然,其中更多的是“从欧美吸收解放思想”。——摘编自张磊《孙中山思想在21世纪的地位与作用》材料二在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基本内容是“反满”,力求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朝封建统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经过反思,以反对帝国主义为首要任务,同时从时代的高度提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新思路。经历了“五族共和”“民族融合”的不断探索,最后确认“民族自决“原则。———摘编自《世纪伟人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化及其原因。(7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