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D分)1。孔子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A.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重视传统文化成果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D.构建完整儒学体系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儒家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已具有了人文精神3.“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A.孔子“法治”主张B.孟子“仁政”思想C.墨子“兼爱”思想D.老子“无为”思想4.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A.儒家民本思想逐渐缺失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借鉴5.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干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男、荀子等。樱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是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6.韩非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摇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7.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言论人物A“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孔子B“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韩非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董仲舒8.墨家认为“天”与“鬼”是箱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9.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10.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2-他意在强调A.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B.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人们的思想C.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D.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11.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C.体现老子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12.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G.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1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14.朱熹指出:“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这表明朱熹主张A.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存天理,灭人欲C‘自然和社会都应遵从“理”D.研究事物、认识规律15.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A.提倡格物致知B。反对理学僵化保守C.主张克服私欲D.关注人的主体地位16.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A.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B.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17.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日趋僵化B.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自然经济仍占主流地位18.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赞“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巫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费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蛰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明末清初距李蛰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19.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3-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这表明顾炎武A.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B.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20.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A.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B.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C.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D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大害21.李赞曾言:“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己。”其主旨是A.批判礼教虚伪B.倡导言论自由C.反对迷信权威D.强调生而平等2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B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巨大进步C宋代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D《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23.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主要原因是A.科学家的勤奋努力B.地理环境的独特性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儒学占据统治地位24.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可用以A.研究古代书法发展历程B.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定型与规范C.鉴别青铜器的断代时间D.印证《史记·殷本纪》的可信性25.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成为自觉的艺术B.书风抱残守缺C.强调个性和追求意境D.注重规范法度26.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汁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是汁京当年繁荣的见证。这一画作A.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B.反映了宫廷画写实特点C.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7.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市民阶层价值追求B.艺术的教化功能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D.进步思想的影响-4-28.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B,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D.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2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30.2014年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在被誉为“好莱坞的风向标”的杜比剧院举行首映礼。导演滕俊杰说:“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迈开了第一步,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这绝不会到此为止,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创意智慧和创新勇气,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出去。”据此可知A.京剧艺术魅力普遍受到世界肯定B.中国京剧开始走向全世界C.技术进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D.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31题22分,32题18,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类:不好犯止,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类。—《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摘编自洪映董《另一种声音—对禾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境遇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明清之际,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宋儒在解经传注时有鄙薄文字音韵的考证、以自己的体会所得为定解的学术倾向。明末清初的学者发现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传注有很多疏漏、谬误之处,这引发了学者们对理学的怀疑。理学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强化,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觉贯彻,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5-—摘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李赞大胆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应“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出“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唐甄认为:“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一见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访录》、夸日知录》、《读通鉴论》等著作,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论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驭斥理学观点。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批判达到高潮。一摘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批判宋明理学的。(6分)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