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共50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宗法制D.禅让制2.《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宗法制D.禅让制3.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4.周朝乐队总称“乐悬”。从其称谓可知当时乐队主要以悬挂钟、磬一类乐器为主体的。乐队有四种类型宫悬、轩悬、判悬、特悬。“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从周朝乐队组织及其规定来看,决定其划分与组合方式的依据是()A.听者身份B.演奏曲睦C.演奏者年龄D.地点方位5.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6.秦朝有效统治广大地区的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分封制7.秦朝中央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廷尉8.有学者指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该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制度()A.贯穿中国古代始终B.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的-2-C.被历朝历代完整传承D.有它的合理性与生命力9.西汉初期,“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材料中的“体制”()A是对秦政的彻底否定B巩固了汉政权的统治C暂时适应了时代要求D确保了皇权统治10.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①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②形成“中朝”“外朝”体制;③建立对地方高官的监察制度;④确定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2.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13.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1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九品中正制”相关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5.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A.世袭制度B.察举制度C.九品正中制D.科举制度1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3-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17.“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18.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19.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稍许差些”含义的史实是()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清朝设置军机处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0.《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A.二府制B.三省制C.行省制D.三司制21.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22.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内阁掌握国家军政大权D.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瓦解2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秦朝的太尉B.唐朝的中书省C.宋朝的通判D.清朝的军机处2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4-25.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B.明清时期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C.宋代独立的谏议机构是谏院D.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第Ⅱ卷(共50分)二、本大题共3道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纷坛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5-——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指出图5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当时周王室与地方的关系。(4分)(2)分别指出图6、图7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两者实施的目的,说明材料中“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的含义。(6分)(3)概括说明上述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意义。(4分)27.(18分)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图1秦始皇图2唐太宗图3宋太祖赵匡胤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6分)(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8分)(3)假如你生活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6-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2分)(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2分)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材料二南北朝后期,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制度上进行了变革。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瞬岳、明字、明算等多种。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并分析选官制度改革的意义。(8分)-7-历史试题答案1-5ACCAA6-10ABDCB11-15BCBAD16-20BAABC21-25CBDAD26.(14分)(1)制度:分封制。(2分)关系: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地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2分)(2)地方行政:图6:郡县制;图7行省制。(4分)含义:其调整都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2分)(3)共同意义:都巩固了统治;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27.(1)措施: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严酷的刑法。(6分)(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2分)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帝的独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所沿用。(6分)(3)方式:科举考试。局面:虽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分)(4)措施: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分)28.(1)基本特征: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6分)(2)背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大族垄断了选官的权力,士族阶层的腐朽;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阶层力量增长,社会矛盾加剧;面临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6分)关系: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任用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