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社区)组织建设调研报告村(社区)组织建设调查报告;我县14个乡镇共有121个村和29个社区(农村社区14个),村(居)民小组4299个,现有党员14583人,村(社区)干部805人。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近几年来,我县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健全完善村级工作机制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和村居(社区)组织建设调研报告本文内容:我县14个乡镇共有121个村和29个社区(农村社区14个),村(居)民小组4299个,现有党员14583人,村(社区)干部805人。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近几年来,我县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健全完善村级工作机制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课题调研组的走访座谈及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当前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村级班子谋发展、干实事的意识普遍增强。2004年以来,随着村级行政区划的调整和行政村数的减少,加大了村干部的竞争力度,在村级班子的配备上给乡镇党委和村民群众更多的“优中选优”机会。在此后的两次村级班子换届中,全县上下通过扩大民主,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和村委会“海推海选”,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地方能人”进入村级班子,极大地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结构,基本形成以45岁以下、中专及高中以上学历为主体的素质较高、富有活力的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干部在竞争激烈的选举中当选上任后,为了兑现换届时的承诺,工作中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顺应人民群众呼声,主动争取发展项目,筹集建设资金,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招商引资、服务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谋发展、干实事的热情更加高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干事创业氛围不断浓厚,得到了广大村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二是村级组织工作运行基本规范。2004年以来,我县大力推行以“一制三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管理办法,进一步突出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村民自治前提下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实现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通过5年的探索实践,“一制三化”建设逐步被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可,并结合实际赋予了“支部主导”、“六会议事”、“目标管理”、“四制监督”的具体内容。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县委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村级办公经费和村(社区)干部基本劳务报酬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望城县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健全村级党务公开等三项村级管理制度的通知》等,编印下发了《望城县村级管理规范化建设文件选编》,指导基层建立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干部履职建档备案、村帐乡镇代管、村干部任期审计等制度,强化县、乡两级对村级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此外,还通过开办村级规范化建设培训班、强化乡镇党委“管党”职责等措施,着力将农村基层组织纳入规范化的运行轨道,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涌现了铜官镇华城村、乌山镇八曲河村、白箬铺镇光明村、高塘岭镇西塘街社区等一批管理严格、运行规范、公开透明、群众公认的先进村(社区)。三是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针对党员队伍严重老化的现象,近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严格实行党员发展培训制、公示制、审查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三为主三倾斜”(发展党员以35岁以下的青年为主、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以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致富能手为主;向农村基层倾斜、向生产一线倾斜、向复员军人倾斜)的措施,加大党员发展力度。2004年以来,全县共发展农村(社区)党员2821人,其中80%以上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优秀青年,有效地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全县各级党组织还抓住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建立健全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狠抓党员冬春训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农村基层党员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事业、扶贫帮困等活动。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鼓励党员带头致富、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涌现了乌山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尹旭波、新康金城水乡生态养殖基地总经理王成等一批带头致富、带领村民群众致富的创业能人。二、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村级运行经费存在缺口。2004年下半年村级区划调整后,我县率先全省建立了稳定的村级工作经费投入机制,较好的保障了村干部的基本待遇,较大幅度地提高村级运行经费财政转移支付标准,2008年县财政平均每村转移支付达到7.5万元。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级运行成本也在逐年增加。例如:白箬铺镇黄泥铺村2008年度刚性支出为13.1万元,其中村干部和计生助理报酬7.2万元、村组干部报酬1.5万元、党员活动补贴1.5万元、会议开支1.2万元、相关慰问费0.7万元、报刊杂志费0.3万元。其它村每年刚性支出一般也在12—15万元内,部分开发村甚至接近30万元。同时,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收入与刚性支出存在较大缺口。据统计,全县150个村(社区)中无自营收入的有17个,2万元以下的有59个,所占比例达到50.7%。村干部即要保“工资”待遇,又要保村级运转,还要顺应群众的呼声搞建设,“筹钱”是当前村干部反映最大的工作压力之一,部分村干部特别是村书记成为了“跑资金、跑项目、跑关系”的“三跑”干部,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容易滋生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2.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有待加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个好支书能带出一个好村庄”,在促进村级发展上,村党组织责任重大,村支书尤为关键。从全县来看,部分村党组织尤其村支书核心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推进民主管理、引领村级发展、有效协调各方的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村支书抱着“头年看、二年干、三年筹换届”的思想,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对党员、群众“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在工作开展中奉献意识不强、“标杆”意识不强,难以有效凝聚人心;有的村支书空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缺乏敢创敢干敢试的勇气,带领群众致富的办法不多,“领头雁”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村支书在村级管理上,民主手段不会用、不敢用。如丁字镇何桥村村支书一味考虑村民意愿,近两年修建村组公路68公里,导致村级负债达1000多万元,村级发展举步维坚;调查问卷反映,68.3%的村级重大事务未经村民代表会议决策、60%的村级财务审批未按规范程序执行。有的村支书还习惯于“一元化”领导,在村级重大事务管理和决策上,不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得不到群众理解支持,工作难以有效开展。3.有效激励和凝聚党员的办法不多。据统计,在全县4299个村民小组中,由党员担任组长的仅占15%,由党小组长担任村民组长的不足3%,有13.5%的村支书认为制约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不是经济环境和群众素质的原因,而是“党员战斗力不强,党员先进性发挥欠佳”。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对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凝聚力量、激发干劲,各级党组织的有效手段和过硬措施还不多。部分村党组织制度执行不力,党员责任意识强化不够。村级区划调整后,党员规模扩大,分布范围更广,村党组织过分强调会议组织难,导致集中教育不经常。多数村的组织生活还停留在“年初工作布置、年中七一表彰、年末总结回顾”的表面工作上,对如何有效利用会议开展对党员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办法不多,且每次会议发放误工补贴的习惯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对组织活动的认识和思想境界的提升。随着外出经商和进入各种合作组织的党员越来越多,有的党员变成了只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的“挂名党员”,一部分党员“双带”变成了“单干”,村党组织对新情况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管理缺乏“主动服务”的新思维,缺乏如“送教育上门”、“远程管理”等新举措和有效的约束机制。4.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够有力。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跳出望城看望城,基层组织建设仍存在亮点不多,品牌不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一方面乡镇党委书记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部分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对抓党建“强基础、利发展”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不多,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工作的重点、突破的难点缺乏深层次、系统性的思考,对抓党建工作这样的“细工慢活”缺乏足够的耐心。另一方面,各级在抓工作落实上,仍习惯于用开大会、发文件,搞突击、抓整改来代替经常性的指导督促,一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没有得到完全贯彻落实,一些制度成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摆设。部分乡镇党委虽然有心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但在抓村级班子配备、队伍能力提升、制度建立健全和考核监督管理等工作上缺乏明晰的思路,实在具体的举措和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多,只能勉强完成“规定动作”,创新不够,工作难有实质性突破。同时,部分基层组织建设有特色的村,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宣传推介和系统的总结提升,示范、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1.进一步加强村干部能力建设。围绕“双高双强”建设目标选好支部书记,通过机关选派、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社会公开招聘等补充形式,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打造引领农村基层发展的坚强团队。注重将政治素质好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务工回乡创业青年、到村任职大学生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健全培养帮扶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和农广校开展教育培训,加强村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完善并落实各级分级分批培训制度,围绕提高村干部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科学决策、依法办事和解决自身问题等能力,通过开设论坛、组织座谈、实地考察、异地锻炼等方式,加强和改进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破除保位思想、畏难思想和保守观念,鼓励大胆履职,扶持和锤炼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在全县有带动力的“标杆”书记。2.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措施。落实“一定三有”政策,调动和激发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整体活力。健全村干部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实行村干部“诫勉制”,将履职情况与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挂钩。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以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干部基本报酬,制定村干部报酬“基本报酬+绩效报酬+村级补助”县、乡、村三级分担的具体办法,其中绩效报酬根据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情况分档次发放,村级补助由各乡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指导性标准。建立在职村干部离任待遇“积分制”管理办法,由乡镇根据村干部职务和任职时间长短、考核评议和奖惩情况计算积分,根据积分情况发放离任待遇。建立从优秀村支书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机制,从重分数向重实绩、重年龄向重实践转变,每年拿出一定名额面向村支书招录,每届力争选拔一名优秀村支书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对多次被评为全县“十佳”的村支书打破身份限制,优先解决乡镇事业干部编制。统筹提高离任村主职干部的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履盖面更广的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和离任困难村干部帮扶机制。3.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适应农村党员知识需求多元化、学习手段信息化要求,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短信平台、党员服务中心等载体,实现党员教育由“管理”到“服务”、由“阶段”到“经常”的转变。适应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新经济组织日益增多等情况,在生产链或生产环节上建立党组织。适应农村党员行业分化、能力不均、流动性增加的特点,调整党小组设置,强化基础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双培双带”、“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个性化设置党员岗位,实行分类管理,激励农村无职党员主动发挥先进性。切实落实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和“四制”要求,做到“结构控制”、“质量控制”两手抓,重点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务工返乡青年、致富能手和农村妇女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和规范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实行党内、党外“双评议”,疏通“出口”,纯洁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