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题卷8页,答卷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1.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玉蚕”可知与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有关,C项正确。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但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商周时期,女性地位较低,排除D。-2-2.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这体现出地方对于天子的认同感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因此有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对血缘宗法制形成的推动;D选项错误,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点睛】本题依据材料“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的内容分析可知西周相对于商朝出现了集权的趋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加密切,对天子的认同感上升,再结合对选项的分析可得出答案。3.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掌天道和人事。夏商史-3-官是沟通天人之际的使者,承担着通过宗教活动将上天意志传达到人间,维持上天对人间的统治秩序的职责。周人对殷商以来的“天命观”产生怀疑,有了“天命靡常”的思想,把目光转向了“德”与“民”,更加注重人事。这使周代史官的职能更注重人事方面,掌管官府文书的起草并协助治理,尽忠职守以维护统治。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D选项符合题意。周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A选项排除。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不会影响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B选项排除。“取决于”这一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4.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场景,其代表的经济形态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答案】C【解析】上面两幅图反映的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场景是男耕女织,其代表的经济形态应该是小农经济,其出现的最主要条件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故选C;A不属于生产力角度,故排除;B属于汉代的现象,与题干所述时间不一致,故排除B;D应该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故排除D。5.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4-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答案】A【解析】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官府和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所以说是假性商品经济,A正确;B属于民间私人手工业;C属于小农经济中手工业模式;D属于地主田庄经济。6.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都求之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份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A项错误。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7.“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5-B.“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瓦解,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不能体现“与时俱进”,D选项有悖于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项。8.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答案】B【解析】材料“人天生是自私的……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体现了二者认为法治思想要具有理性色彩,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9.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6-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国家需要什么言论,就说出什么言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做,这明显是讲求实际功利的做法,所以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而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故选D而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君民关系,故A与题干无关,所以排除;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叫做克己复礼,但是题干中的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C。【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0.秦朝实行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A.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B.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C.秦朝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D.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孔子主张的“书同文”“行同伦”到秦朝时期上升为国家政策,这说明文化领域的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秦朝正顺应了这一潮流,故选B;题干说的是思想上升为国家政策,A只说到了思想,故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AC;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打击儒家思想,焚书坑儒就是典型事例,故排除C。点睛:“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7-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再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1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A.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B.“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C.《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D.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材料解释了“春秋笔法”的含义,并举例说明,最后阐述了儒家对史书的看法,即史书的批判和教化功能。根据“《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说明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批判和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君主的批判,没有体现维护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得知“春秋笔法”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反而不利于历史纪录的客观性,故B错误;奠定我国古代正史编撰体制的是《史记》,而非《春秋》,故C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8-C.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答案为C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13.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②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③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