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咸阳百灵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将答案写在题后的表格中)1.“仁”字出现于《尚书》,春秋时使用率较高并由孔子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他认为()①仁的基本含义为“爱人”②爱无等差,消除亲疏之别③“忠恕”是实现仁的路径④“势、术”是成仁的依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4.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6.《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汉朝国力的强大B.汉武帝的个人爱好C.太后景帝的去世D.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7.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2-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8.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9.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10.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他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得到赞许和实行。这在本质上表明()A.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帝王的好恶紧密相关B.儒学进取有为的特征适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人品性C.汉初历来的政治制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D.汉初以来的黄老思想已渐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1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2.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子掉进井里,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者这种侧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强调()A.格物致知B.内心反省C.心外无物D.天人感应13.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3-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14.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1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文化观念的多元化C.道家思想占据主流D.儒释道三教已合一16.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17.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1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19.明代思想家李贽和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同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李贽却遭到三大思想家的无情批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李贽()-4-A.反对君主专制B.否定儒家经典C.提倡个性解放D.批判传统儒学20.明清以来,一些文人学者认识到空疏的理学是于事无补之学,转而研求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下列著作不能体现这一治学风格的是()A.《宋论》B.《明夷待访录》C.《天下郡国利病书》D.《四书集注》2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22.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主题应该是A.君主专制的文化符号B.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C.经济重心南移之进程D.近代民主思想的溯源23.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宋明理学C.提倡公平法治D.以天下为己任24.下面示意图形象得反映了()-5-A.儒学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演化C.商品经济的发展D.传统科技的兴衰25.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其代表的社会阶层()A.要求回归“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政权选拔人才26.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知行合一27.“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A.《论语》B.《道德经》C.《墨子》D.《韩非子》28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他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朱元璋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29.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6-30.如图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孔子(前551~前479)A.哲学思想B.民本思想C.教育思想D.经济思想-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19分《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8-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材料一“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材料二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桩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忍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材料三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9-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许倬云《万古江河》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