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狂热的图腾崇拜B.农业为立国之本C.迷信落后的思想D.对商业的不重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对古代国家一次的来源进行诠释,将土地和五谷上升到神灵崇拜的高度,突出了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成为立国之本,故B项正确;神灵崇拜不是图腾崇拜,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位2.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石器到耒耜到铁农具到曲辕犁,反映了农业工具的进步,体现了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故B项正确。播种方式与材料农具无关,故A项排除。铁犁牛耕只符合后两者,故C项排除。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铁农具推广的结果,故D项排除。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2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最主要是因为生产工具落后;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最主要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公田变为私田改变了生产关系,这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国家还未统一,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开始确立,但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大量私田出现,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故A正确。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土地归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故B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小农(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掌握大部分土地,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故C项错误。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属于土地为国有制,自北魏开始实行,至唐朝逐渐瓦解,故D项错误。5.“在最小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主要反映了:A.人口膨胀的压力3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井田制的瓦解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说的是在最小的空间养活最多的人口,并没有指出这种原因是人口的压力,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材料中没有体现井田制内容,故C错误。根据材料“在最小的空间内……终极目标”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必要性,故D正确。6.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自耕农在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可见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C,选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表明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D。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春为岁首”,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唐代出现曲辕犁C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当时已经出现了铁4犁牛耕D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这一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答案】C【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反映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排除A;由材料“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反映唐代出现了结构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排除B。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结合所学,商代重视祭祀,牛是祭祀的重要牲畜,且材料没有涉及铁制农具,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说明这一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排除D。8.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B.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C.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D.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A错误,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是在宋代。C项错误,马王堆素纱禅衣是丝绸而非棉织品。D错误,因为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的发展,农业为其提供了基本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不是“家庭手工业”。B项所述符合史实,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经济9.《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5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答案】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所以选D。10.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由题干的演化图谱可以看出,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耕织小农们在生产发展的条件下,发生了分化,图中主要体现的蚕桑织户的分化,他们代表的是古代的手工业者,最终分化为各具自己独特技术的不同户种,所以体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倾向,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故排除A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排除B。11.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造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A.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B.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答案】D【解析】6从材料中可知宋代负责丝织的机构较多,而且工人众多,规模较大。分共比较细,如有织、绣、染等各种工种。据此可以判断出D项正确。A项中专业纺织户从材料中看不出来;B项的民营手工业材料中并未提到;C项生产效率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因此A、B、D三项错误。12.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的官营手工业A.不计劳动力成本B.效率极其低下C.产品与市场无关D.工艺水平不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很多奴婢、刑徒及服役者等,这些人大多属于无偿劳作,只有对工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见其劳动力成本极低,可以忽略不计,A项正确;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效率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提供官营手工业产品及市场的相关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未言明,C项错误;材料并未言及官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问题,D项错误。所以选A13.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中的黑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即已出现,我国北朝时期已经能成熟制作图二中的白瓷,图三中的粉彩瓷与图四中的珐琅彩则是清代出现的新型瓷器。因此,根据墓中出现时间最晚的文物推断,该墓葬不早于清代,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魏晋时期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并未出现,因此该7墓葬的时间不会早于魏晋时期;B选项错误,隋唐时期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并未出现,因此该墓葬的时间不会早于隋唐时期;C选项错误,宋代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并未出现,因此该墓葬的时间不会早于宋代。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14.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商品交换场所的理解。宋代以前,城市的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分离,按时开市、闭市,所以东汉的长安“九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B项正确。草市和夜市在这个时期还没出现,城市也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故A、C、D三项说法错误。15.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可以看出商业的经营的时间和地点政府都要严格的控制管理,故选A。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私营工商业的保护的情况;C项错误,控制管理商业活动无法体现遏制商业活动;D项错误,“工商食官”政策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工商业政策。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政府的商业政策。16.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A.《长安城的落日》B.《坊墙倒塌以后》8C.《汴河两岸》D.《宋代东京的辉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商业发展的理解。宋朝以后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时间被打破。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17.《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宋代南门大街商业经营的类别和种类众多,但是经营都是分类进行,“王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