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1---6单元)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其中1至30小题,每题1分;31至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2.“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A.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B.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C.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3.中华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统一---分裂---统一的过程,历经建立---瓦解---统一的若干回合,但每一次重建,都是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为内核和表现的。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A.表现形式较为单一B.核心内容具有重复性C.民族观念逐渐淡化D.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A.推行郡县制B.思想上独尊儒术C.采用严刑酷法D.施行科举制5.“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唐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据此推断这一时期A.宰相专权趋势出现B.三省六部制被废除C.专制皇权有所削弱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7.有学者认为:“首先,在票拟上,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其次,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这说明内阁的出现A.弥补了明太祖废宰相带来的弊端B.导致了君主专制的削弱C.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产生了制约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8.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提到:“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说明A.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B.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C.罗马法影响了公司组织的诞生D.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9.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是A.B.C.D.10.美国的立法权由国会行使,但是国会通过的法案必须有总统签字生效,同时总统可以通过政党影响国会的立法;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可以对总统做出不利裁决,宣布国会和总统法案违宪。由此可知,美国A.法院是实际的权力机关B.总统掌握了真正的立法权力C.国会的立法权徒有虚名D.权力机构之间实现制约平衡11.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①保留了君主政体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③统治者对统一的渴望④宰相是对皇帝负责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12.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A.寻求救国之路B.反抗外来侵略C.进行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13.《泰晤士报》报道: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这则报道反映了下列哪一事件A.英法联军在广州烧杀劫掠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英法联军在天津烧杀抢劫D.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14.对于农民造反者来说,“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硝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这段话反映的是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三元里抗英D.辛亥革命15.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A.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B.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16.“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A.建立中华民国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17.著名剧作家老舍在其名著《茶馆》中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李三,他在剧中有这么一段牢骚满腹的话:“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对这段文字最准确的理解是A.帝制废除,天下大乱B.复辟帝制,不得人心C.民主道路,艰难曲折D.军阀割据,战乱不休18.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由此可知A.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B.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C.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D.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19.“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20.“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番话描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是A.挺进大别山B.红军长征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21.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以民歌的形式发布布告指出:“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粮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由此可见,当时苏维埃政权A.建立了民主联合政权B.明确了土地革命纲领C.重视根据地经济建设D.坚持了民主革命原则22.九一八事变后,以宋庆龄、陶行知、张彭春等为代表的社会各界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宣传中国,民间外交复兴。中国共产党也与国际友人、国际组织、国外新闻界等展开了灵活多样的交往。据此可知,这些外交活动A.呈现出官民外交互动的良好局面B.是中国步人国际舞台的重要表现C.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基础D.凝聚着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23.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A.促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消除了国内矛盾冲突C.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D.促成新中国的成立2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主要是基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C.提出了暴力夺取政权的策略D.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25.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筹备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召开的会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某班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②恢复高考制度③“双百”方针正式提出④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⑤香港、澳门回归祖国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A.⑥③①②⑤④B.③②⑥①④⑥C.③⑥①②⑤④D.⑥③②①④⑤27.中国前外交部长黄华在回忆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的情形时说:“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长达两个半天的宝贵时间来欢迎一个国家代表团的出席,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组织深得人心,反映了时代的期望和要求。”所谓“时代的期望和要求”是指A.中国牵头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B.中国带领世界走社会主义道路C.中国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8.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A.中苏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9.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认为:“国际秩序应该建立在多极化趋势的基础之上。多极化与多边主义意味着国际关系民主化。它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各国展开对话、交流的观点。”二战后出现不属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有A.北约的成立B.欧共体C.中国的崛起D.日本的高速发展30.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B.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C.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D.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形成31.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资本与制度32.《中国史纲要》载: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A.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B.贫富分化不断加剧C.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33.北宋熙宁年间,诸城外草市及镇市“虽也编排保甲”,但不把它们“附入乡村都保”,而是与城市坊郭户一样,受厢的管辖,在没有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