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019年5月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每题1.2分,共66分)1.“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A.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B.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C.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D.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周宗法制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庙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这实际上是宗法制的体现,重视血缘关系,因此B符合题意。而分封制指的是分封诸侯,材料中没有体现。C强调等级,没有体现。D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无法体现。综上,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2-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片中“行省”可以看出应是指元朝时期,因为实行行省制度,A位于元朝首都大度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因此选B。考点:行省制度点评:历史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3.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B.“世胄嗫高位,英俊沉下僚”C.“十年寒窗,一朝及第”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C【解析】-3-【详解】A符合世官制的特征,选官封闭,排除;由材料“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反映的是科举制,有利于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故选C;B、D反映察举制,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具有半封闭的特征,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对古代选官制度的内涵和特征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以此思路解答。4.“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答案】D【解析】南朝皇帝用位卑权重的寒门子弟来监督高官和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是认为寒门子弟位卑权重不会出现专权乱政的现象,这是对自己手里的皇权的一种加强,故选D;题干没有体现出贵族、士族、士大夫等人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BC。5.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4-【详解】根据“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结合所学可知,1688光荣革命,议会战胜了王权,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A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开始确立,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以后英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B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并非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C错误;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不可能解决,D表述太绝对,错误。6.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7.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A.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B.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C.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D.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5-【答案】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8.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祛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分权制衡B.联邦体制C.人人平等D.宪法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均不得有违反本宪法”可知,美国宪法拥有最高地位,这就体现了宪法至上原则,故选D;分权制衡指在公共政治权力内部或者外部,存在着与权力主体相抗衡的力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联邦体制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州、省、邦、共和国等)根据联邦宪法组成的国家,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信息与人人平等无关,排除C。9.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的战役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6-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1938年4月9日”、“津浦线”、“中国军获胜”,结合已学史实可以判断材料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规模最大的胜利,故答案为C项。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排除A项;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排除B项;1940年8月至12月的百团大战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8年4月9日”,确定台儿庄战役符合题意。而选项中涉及到的其他战役分别是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和1940年8月至12月的百团大战,从时间上即可排除。10.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仅初分封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C.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D.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中央和地方王国的管辖范围大体相当于秦国和六国故地,以及“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等信息来看,说明西汉的这一做法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故答案为D项。这一做法不利于西汉政权的巩固,排除A项;秦朝暴政而亡,这一做法与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中央集权的危害,排除C项。-7-11.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答案】D【解析】【详解】“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能够通过这一措施了解各级长官对皇帝意志的贯彻落实状况,说明清朝的密折奏事有助于政令体现皇帝的意志。故答案为D项。密折奏事对行政效率没有影响,排除A项;清朝时期已不存在宰相,排除B项;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12.中共一大召开前夕,在讨论党的纲领时,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有几个代表因不赞成“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退出小组;广东的共产主义小组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种现象表明A.共产主义小组是松散的学术团体B.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条件不成熟C.党代表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存在分歧D.中国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一大认为当时中国革命任务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结果部分代表退出小组,即不认可一大确定的革命任务,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共早期组织,排除;材料主旨是代表对一大纲领的分歧,而非不赞成党的成立,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中共一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中共一大相关内容的熟练掌握,把握材料主旨,即代表对一大纲领的认识存在分歧,说明当时代表对中国国情认识存在偏差。-8-13.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提出照会: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征收关税;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其目的是A.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利益B.以经济方式扩大美国的在华权益C.承认列强在华的权益以缓和矛盾D.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述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目的在于扩大美国在华利益,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门户开放政策是以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的,排除;选项C、D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表象,并非其目的,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对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其目的在于维护本国利益,不能将表象和目的混淆。14.百日维新期间,政令频出。光绪皇帝屡颁严旨,诏令各官署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然而除湖南之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塞责,并不实行。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A.政令不行是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B.地方官员敷衍塞责阻碍了变法的进程C.急于求成是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D.君主专制的衰落客观上导致变法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强推新政,地方官员敷衍塞责,并不实行,结合新政结果可知急于求成是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选项C正确;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选项A排除;材料主旨是变法者急于求成和地方官员之间的矛盾,并未涉及变法进程,选项B排除;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非衰落,选项D排除。-9-15.马克垚先生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戊戌政变后不过三年,绞杀戊戌维新运动的西太后,眼看经过辛丑事变的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零中,不得不担当起维新运动遗嘱执行人的角色。”对这段话表明A.西太后对戊戌政变反思反省B.西太后将继续推行维新变法C.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性质相同D.新政与戊戌变法有共通之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慈禧太后“担当起维新运动遗嘱执行人的角色”,可知清末新政与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