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Ⅰ卷本卷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B.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D.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秦汉时期确立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罗马在帝国时期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正确,B项中“世袭被废除”错误,C“罗马开始颁布成文法”错误,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秦汉和罗马的重要文明点评:本题内容涉及到了古代中国和罗马的文明成就,要求学生能够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内容,即秦汉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而罗马是法律的完备时期,属于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范畴。2.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答案】B2【解析】据材料中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可知其涉及都是中央机构,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央机构的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中央机构都具有部门牵制的特点,与提高效率的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是管理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可得出其时中央机构,且权利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体现在决策上的规范化,据此解题即可。3.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行省是中书省的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4.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受新的失败。”这项措施是A.废除债务奴隶制B.设立陪审法庭C.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3D.成立“四百人会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打破了按照血缘关系的氏族制度,故C项正确;A项废除债务奴隶与题意无关,排除;BD项主要促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这说明A.雅典社会结构有效制约了权力滥用B.雅典选举制度没有等级差别和贵贱之分C.人人平等是雅典社会民主和自由基础D.轮番而治有利于雅典社会正义与公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体现了轮番而治有利于雅典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雅典的社会结构有效制约了权力的滥用,故A排除。雅典选举制度有等级差别和贵贱之分,例如公民和非公民,故B排除。公民平等是雅典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基础,不是人人平等,故C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6.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或减少了一些“衰败选区”和小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并留143个席位分配给其它城市。这表明当时英国A.选举制度完善B.责任内阁制形成C.普选权得以实现D.工业城市崛起【答案】D【解析】4根据时间“1832年”和材料中的“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可知与工业革命有关;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适应工业城市崛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需要,D项正确。选举权的范围当时还很窄,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前期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普选权尚未得以实现,排除。7.1787年美国宪法的“革命性”在于给共和政府的运作构置了“更完美的天平”,使天平始终不偏不倚。材料中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A.最大程度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C.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D.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规定三权分立,任何两个权力机构之间都是相互制衡的关系,与““更完美的天平”,使天平始终不偏不倚”相符,C项正确;A项是C项一个表现;B项只是体现了中央和地方关系,没有体现政府的权力运行;题干强调的是政府的运作不是人民的权力,D项不选。8.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口口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口口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场战争应当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59.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种“尝试”A.指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B.指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指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D.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开始创建中国人民军队”指的是南昌起义,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秋收起义后,时间上不合,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世行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阐释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共产党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的革命胜利之路,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石,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中共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名师点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源于毛泽东对湘赣边界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2、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10.1872—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每6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A.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C.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D.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撰写7篇《共产党宣言》序言,主要是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是否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而是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排除A;材料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而不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排除B;C项说法错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有利于指导工人运动,排除。11.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B.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C.公职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接受人民监督D.规定公职人员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工资【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说明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当家作主,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故C符合题意;ABC三项材料不能体现,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农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7应。”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B.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C.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D.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答案】C【解析】材料“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发展到要求,故C项正确;A项属于十月革命意义,排除;“国家富强”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是二月革命要求,排除。点睛:材料“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是解题的关键。13.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C.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等信息可判断周恩来是针对新中国的政党制度的讲话,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再结合题干中时间,可联系所学得出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A项正确;初步发展是在1956年,时间上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因为1954年人大的召开,故C项排除;题干阐释的政党制度,而不是基层民主,故D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8的政治协商制度14.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说明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参加讨论宪法草案的人数“约占当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