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1-2页,非选择题2—4页,共100分。答卷前,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留。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2.本部分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普遍具有“清官明君”意识,他们会把官吏称为“父母官”,把明君看作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一体观念C.君权至上意识D.封建伦理道德【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把官吏称为“父母官””“把明君看作爱民如子的“慈父””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B项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君权至上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封建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点睛】“把官吏称为“父母官””“把明君看作爱民如子的“慈父””是解题的关键。2.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至汉代,纺织技术已经十分高超,下列能为此提供有力证据的是A.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花机图C.定州富人何明远私营纺织作坊的记载-2-D.汉代画像砖上的“采桑图”【答案】A【解析】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属于出土的文物,是考古挖掘的第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研究纺织技术有力证据,故A项正确;《天工开物》属于著作,是第二手资料,要和第一手资料相互印证,故B项错误;“私营纺织作坊的记载”属于个人传记,仍然是二手史料,故C项错误;汉代画像砖上的“采桑图”虽然是一手史料,但看不出纺织技术的先进,故D项错误。3.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构建平等社会B.强化中央集权C.规范社会秩序D.缓和诸侯纷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点睛】“先秦儒家”是解题的关键。4.下列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3-A.小农经济主导B.重农抑商特征C.犁耕技术成熟D.精耕细作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四幅图片体现了我国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地位和重农抑商政策,故AB项排除;C项属于表面现象,排除。5.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C.冲破门第,品德惟上D.自由报名,唯德是举【答案】B-4-【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察举制有关,故A项错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体现了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惟上”,故C项错误;隋唐科举制并不是自由报名,是有一定限制的,故D项错误。6.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C.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排除;B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排除;D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排除。7.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中可以看出,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强调的是“无用之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道家庄子的无用思想;A项道家老子的思想,符合题意;B项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是儒家荀子思想,排除;D项是心学陆九渊的思想,排除。【点睛】“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是关键信息。8.《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北宋南宋-5-时间段真宗天禧宋仁宗嘉佑年间神宗熙宁年间宁宗时期全国岁入(单位:贯)3600万3680万5060万6000万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表格信息来看,南宋时期全国岁入超过北宋,这说明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故选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表格中看不出经济发展速度的信息,排除C;D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9.《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掌握军政大权,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可知宣慰司是受命于行省,介于行省和郡县之间的机构,故A项正确;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可知宣慰司不是管理宗教的机构,故B项错误;从“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可知宣慰司不是中书省外派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宣慰司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故D项错误。故选A。-6-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B项正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题干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排除A。题干强调军机处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C。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是在戊戌变法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1.清代学者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提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B.市民缺乏人文精神C.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D.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商业发展,这反映出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即追求奢华享受,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市民缺乏人文精神,故B错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12.辨析史料接近历史真相。研读以下资料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7-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载:(蔡)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B.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答案】D【解析】【详解】第一段材料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第二段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纸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故D项正确;故A项中的“诞生”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C项中的“发明”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2.本部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40、41题为必做题,44、45、46题为选做题,请你在44、45、46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共52分。必做题部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yi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8-缪淚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来自《汉书·董仲舒传》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朱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不同:加强君权: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朱熹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把君主专制上升到天理高度;制约君权:董仲舒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劝诫君主实行德政;朱熹则通过正君心,要求君主“存天理,灭人欲”而行德政。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了阴阳五行家思想;朱熹主要吸收了具有思辨化的佛教和道教思想。【解析】【分析】本主要考查的是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邓方面来分析。【详解】(1)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以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秩序的稳定和维护政治联系方面来分析出这一机制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加强君权是通过君权神授而朱熹加强君权是把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上升到天理高度,董仲舒约束君权是通过天人感应学说而朱熹约束君权则是通过正君心,抓住核心要点即可,形成不同的原因主要从二人的理论来源不同角度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9-阶段时间特征钱币萌芽商朝晚期到春秋初期形态上比较原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