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安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科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贵族特权B.强化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强化国家管理2、公元5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吕后神位从高祖刘邦神位旁移走,生前并不受高祖刘邦太多宠爱的薄太后神位被放在高祖神位旁,接受后人高规格的祭拜,史称“退吕进薄”。光武帝此举意在A.改变皇室祭拜习俗B.震慑外戚加强皇权C.清除吕氏残余势力D.匡正薄氏太后名分3、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4.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5.总的来说,每个王朝初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快,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然而,随着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王朝衰落的因素逐渐滋长起来。并且这些因素的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内在趋势。最终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王朝衰落成为必然,既而走向覆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就土地面言,初期土地较分散在自耕农手中,后期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B.就税收而言,初期自耕农少税收少,后期自耕农多税收多C.就机构而言,初期官僚机构精简有效,后期官员文化水平下降D.就统治者而言,初期汲取前朝灭亡节俭勤政,后期没有教训可借鉴导致奢侈惰政6.汉昭帝始元六年,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这表明盐铁官营A.遭到知识阶层强烈反B.与重农抑商政策相背离C.强化了封建大一统政权D.败坏了汉代的社会风气7.下面是某班学生在整理过去的错题中的一道。题干,组合选项,正确答案分别如下:题干:下列有关“—”的不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组合选项:①前者压抑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④前者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后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正确答案:①③根据选项判断该题比较的应该是: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B.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C.董仲舒新儒学和启蒙运动D.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8.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己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A.老子和苏格拉底B.孔子和柏拉图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D.韩非和柏拉图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3-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材料说明A.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C.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D.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10.下图反映了1651~1790年我国货币的流通情况。图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A.正常的生产秩序无法维持B.流出海外的货币不断增多C.商品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D.货币多样化阻得商业发展11.雅典“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因为古代雅典A.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B.实行轮番执政的民主制C.公民以城邦利益为宗旨D.提高了执政者的责任感1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A.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B.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C.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D.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13.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种变化A.反映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D.说明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14.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这表明代表们希望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4-C.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15.17世纪中叶,有个英格兰作家说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时,烟草的售价是“等重的烟草与等重的白银价值相当”这反映了A.这是英国商业革命的典型表现B.与大量白银流入英国市场有关C.欧洲出产的烟草具有很高的价值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买不起烟草16.1914年,一位工人的妻子在写给流水生产的发明者福特的信中说:“你所使用的生产线是一种奴隶驱赶装置,我的上帝!福特先生。我丈夫回家后一头卧倒,不吃晚饭…”当时的欧美社会,类似的舆论也屡屡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A.自由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B.工人缺乏必要的保护C.工业发展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冲击D.强化劳动强度弥补了技术革新的不足17.1500年前后,欧亚大陆区域间的奢侈品贩运,被来自海洋的必需品的大规模贸易所替代。欧洲的商业城市、贸易中心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对这一转变下列排序准确的是A.威尼斯――里斯本一安特卫普――巴黎B.威尼斯――塞维尔――阿姆斯特丹――伦敦C.热那亚――安特卫普――里斯本――伦敦D.热那亚――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18.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天主教会的措施,如禁止出售教职,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规定每个教区必须修建一座神学院培训牧师,出版天主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这些措施A.旨在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B.是对路德新教的公开挑战C.承认了新教徒的合法地位D.认可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19.17世纪,欧洲贵族们形成了收藏古代雕像的嗜好,例如英国绅士到意大利旅游时逐渐带-5-上了一种“发现”古代美术作品,并将它们运回国内以使自己的花园、居室四处生辉的期望。这一现象反映了A.欧洲的社会生活风尚发生了变化B.资产阶级新贵族经济地位有所提高C.经济变革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D.欧洲上流社会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20.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A.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B.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C.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D.强调开明君主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21.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B.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22.1895年,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的这一说法A.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B.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是对巴黎公社的历史反思D.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3.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材料中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A.中英双方实力的变化造成的B.世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C.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D.中英文化观念的冲撞24.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认识A.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B.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C.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D.成为战败的主要原因-6-第Ⅱ卷(选择题共52分)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26、27、28题分别为14、12、14、1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史学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体例篇目举例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8分)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7-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思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4分)-8-材料二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