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清北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清北组)(范围: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六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8分)1.商朝建立后,王位继承呈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局面。以情理而言,兄弟一辈亡尽后王位应立兄之子;但据记载所立者往往为弟之子,商代中期历经九个君王的百余年战乱与此相关。据此可知A.商代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王位继承制亟待规范调整C.内乱都源于继承制度缺陷D.商朝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3.周王朝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材料体现了分封制A.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B.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C.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D.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4.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列能够继承周康王王位的人首先是A.周康王正妻所生之贤者B.周康王最宠爱妃子所生之子C.周康王正妻所生之长子D.周康王其他妻室所生之长子5.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2-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高度集权B.资产阶级民主政体C.君主专制政体D.中央集权制度6.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7.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8.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坐而上朝、站而上朝、跪而上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官员管理日益规范B.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C.君相关系日见疏远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9.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10.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A.生产工具的进步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社会观念的变化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11.比较秦代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说明的是唐代A.中央政府的官吏日渐增多B.皇帝通过分权方式得以集权C.尚书省拥有最高行政权力D.吏部权力等同于秦代的御史大夫12.自明成祖设置内阁后,内阁拥有了票拟制诏等权,特别是明英宗即位后,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这表明明朝内阁A.发挥了参与机要的作用B.与宰相地位逐渐趋同C.已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D.直接控制中央各部院13.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4-C.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14.公元前594年,梭伦通过立法实施改革。他废除了以公民人身作抵押的债务,恢复其自由,推行以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商业,以优惠条件吸引外籍工匠。他这样做A.冲击氏族制度残余,打破血缘门第界限B.提高中下层公民地位,推动工商业发展C.外籍工匠有更多机会获得雅典公民身份D.奠定日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15.公元前483年,雅典城邦公民在陶片投票时,一个陌生的市民来到贵族阿里斯提德面前,要他帮自己在陶片上写上“阿里斯提德”。阿里斯提德照办后询间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做错了什么。这个市民回答说,他没做错什么,自己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他只是讨厌人们到处都称赞阿里斯提德“正义”。就这样,阿里斯提德被陶片法驱逐。材料说明陶片放逐法A.体现了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B.沦为雅典政客打击政敌的工具C.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成为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16.“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A.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B.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C.使大部分雅典居民积极参政D.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17.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用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艰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C.参政是民众的义务-5-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18.如表为公元前5世纪罗马政权组织结构。由此可知A.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B.法律体系日趋完备C.分权的共和政体确立D.民主政治初现雏形19.公元前五世纪,古罗马面临外敌侵略的紧急状况,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掀起了第一次撤离运动(即以集体退出公民大会和军队作为斗争手段),这使贵族大为惊慌,只得向平民妥协退让,《十二铜表法》就是贵族向平民妥协的产物,这反映出A.平民斗争使罗马走上独裁道路B.平民采取有效手段争取自身利益C.平民主张打破贵族专制的局面D.贵族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20.查士丁尼法典规定:离婚由一方提出,但不是由于对方的过失而是另有正当原因,.-…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加制裁;……一方主张离婚却无任何正当理由,以致无过失的一方遭受损失,虽准许其离婚,但对主张离婚的一方给予制裁。这体现了罗马法A.反对婚姻自由B.保护弱势群体C.维持公序良俗D.引导公正理性21.西塞罗曾说:“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健全的理性,它扩及所有人之中,始终如一,永恒不变。颁布有违这一法律的条例,是宗教所禁止的,即便部分地废止它也不可以……。”在此,西塞罗实际上在强调自然法A.是罗马长期司法实践的产物B.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C.可以剥夺平等这一基本人权-6-D.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万能药方22.1804年《法国民法典》、1900年《德国民法典》均以罗马法体例为蓝本,后来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据此可知罗马法A.具有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价值B.有助于近代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23.鸦片战争期间,当地的老百姓有的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有的为英军充当脚夫运送物资,甚至在两军交战之际还有人成群结队地躲在远处看热闹——连英国人对此都难以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最恰当的是A.清政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B.国民的国家观念相对缺乏C.民族文化共同体尚未成型D.当地老百姓生活相当贫困24.影响如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C.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7-25.从1937年到1941年,日本对于中国处于“战而不宣”的状态长达四年之久,同时中国政府也执行“抗战不宣战”基本政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美国的态度决定了中日的战争态度B.宣战不符合双方政府利益C.中国对于抗战的态度尚未统一D.双方对战争的态度相互妥协26.建国初期,《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他们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直到解放的一天,他们从来也跨不进任何一个衙门的门槛,除非是被捆绑着双手,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A.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B.民族区域自治初步确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依法治国”方略确立27.1982年7月,蒋经国在纪念其父亲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A.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B.两岸“三通”增进了民族情感C.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D.蒋经国“一个中国”情节深厚28.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一边倒政策A.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统一B.大大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空间C.使中国同周边关系直接得到改善D.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表现29.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曾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8-C.倡导召开日内瓦会议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0.在万隆会议讨论最后公报时,针对有些国家反对使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这是共产党的语言,周恩来指出可以采用《联合国宪章》中所用的“和平相处”(livetogetherinpeace),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加。这体现出A.亚非国家的分歧不可调和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中国C.部分亚非国家的观念落后D.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结合31.中国50、60年代普遍认为美国是“腐朽、垂死”的帝国主义国家,只不过发了战争财而一时强大而已,是一只“纸老虎”。到了70年代,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看法有所改变。“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由此可知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由滞涨到逐步发展B.中国建设道路由自力更生到对外开放C.中国的评判标准逐步淡化了意识形态D.中国对外交往需要世界先进国家支持32.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不对抗”,保持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稳定;“不树敌”,扩大与东欧及前苏联国家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扛旗”,不去寻求取代苏联原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那种“中心地位”;“不当头”,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但中国永不称霸,中国也永不当头。对这一时期外交策略的概括,最恰当的是A.淡化意识形态,寻求生存空间B.韬光养晦,有所作为C.独立自主,积极维护自身利益D.和平共处,一视同仁二、材料分析题(33题20分,34题14分,35题18分,共52分)33.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9-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有两大形势,一是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开始;二是亚非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独立运动,完成民族独立。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材料二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摘自1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