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调研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调研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B项应为军功爵制,与题目中的信息“西周......分封”不符,故排除;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其本质均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C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诸侯、卿大夫等在自己封疆内进行层层分封,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可知“公、侯、伯、子、男”均为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故本题应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受宗法制的影响,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且宗法制有利于共同的民-2-族心理的形成,故A排除。中国古代真正的国家,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家国同构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4.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仁,与材料中“法术”“规矩”不合,故A项排除;“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强调法术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而“法术、规矩”等则是法家韩非子的典型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墨家、道家的思想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D项排除。点晴:熟知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思想主张与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还需要对史料-3-信息的准确解读。5.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6.下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此印是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这表明当时-4-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改革后,秦国大力发展农业,并大量设置直属于君主的田官,材料中的“小厩南田”是秦王朝管理小厩官田的田官之印,说明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故D项正确;A、B两项无法从官印中得出结论,故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的瓦解,故排除C项。7.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郡县制的必然性,不是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秦始皇决定要实行郡县制的时间问题,故C选项错误;郡县制再秦朝集权统治之前已有,故D选项错误。故选A。-5-8.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9.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答案】B【解析】“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是但凡是农户经营土地,必须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务求发挥土地的功力。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提倡精耕细作。故选B。10.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载,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6-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增强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是唐代,再结合关键词“长安住宅”,可知本体讨论的是长安城的布局已经商业的发展状况。唐代时候坊市分离,但是材料中的叙述表明已经出现了商住多功能的私人住宅。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的发展11.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对工商业的严厉管理程度与管理规范与否无必然联系,故A错误;相对宽松的工商业政策不能说明工商业者地位的提高,故B错误;唐严格禁止官员经商不等于保护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故C错误;唐严格禁止官员经商说明工商业政策比较严格,宋皇室成员也从事工商业活动说明政策较为宽松,故D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12.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7-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皇权—士大夫”体制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所以答案选A。13.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对边疆的管理,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的边疆地区在元朝时期已经“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显然是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是题干的主要意图。14.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A.具有近代思想色彩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没有突破儒家理论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8-根据材料中的“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说明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还是有“新见”的,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即具备一定的近代民主色彩,A正确。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不是近代制度典范,B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不是作者的深层含义,排除。从“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可知黄宗羲的思想是民本思想。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作者的意思,注意设问中的“意在说明”,即要选出作者的深层含义,不要选择表象选项。15.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守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顾炎武,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思想主张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明显不属于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排除ABC。进一步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