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唐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Ⅱ答案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卷Ⅰ(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2.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宗教信仰D.加强文化认同3.据史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但西周中后期的一些青铜器,如卫益、五礼卫鼎、九年卫鼎等铭文上,却出现了反映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下列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关于周代的历史记载有误B.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C.青铜器的价值有待于考证D.土地国有只存在于西周前期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5.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2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7.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A.秦朝的焚书坑儒B.明朝的特务统治C.唐朝设置节度使D.汉初分封同姓王8.汉初儒学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A.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B.顺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社会发展趋势C.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D.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9.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3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10.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B.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C.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D.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11.北宋官员郑至道提出:“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艺,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观点可以佐证,宋代时期A.传统经济观念发生转变B.尊卑等级秩序逐步弱化C.社会平等意识显著增强D.商人逐利意识逐步淡化12.黄宗羲曾赞颂古代学者著书立说:“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儒家思想B.倡导经世致用C.坚持以民为本D.批判君主专制1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曾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物勒工名,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这一制度A.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B.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C.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D.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14.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4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15.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16.明代监察御使的品级仅为七品、从七品,甚至更低,且选拔极其严格,1439年明政府颁布了名为《宪纲条例》的专门监察法规。但监察官员不受任何行政管辖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单独奏事,上可纠劾阁臣,下可巡察地方,因而其职备受推崇。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体制走向成熟B.内阁地位日渐衰落C.皇帝权力不断加强D.政治风气较为清明17.下表是清朝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该表表明清朝时期A.南北人口结构趋向平衡B.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C.国家赋税收入日趋减少D.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18.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5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19.孟森在《清代史》中写到“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作者认为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B.战争的主要败因是社会的整体落后C.清朝统治者试图维护传统外交体制D.战争失败是因为满洲贵族缺乏人才20.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A.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B.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D.传统经济逐渐解体21.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22.1871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时获得了从上海至天津随漕运货进口税2成的优待,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建过程中获得产品在本地销售“免抽厘金”。这一举措A.保证了近代企业稳步健康发展B.摆脱了列强对近代企业的控制C.利于政府对近代企业加强管理D.提高了民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23.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得到清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和民间商人集资入股,在长江航运业竞争中击败英美航运公司,发展迅速;1884年,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此后它在“中6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这表明A.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轮船招商局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C.清政府应该加强对航运业的全面控制D.洋务企业的发展受观念更新滞后的制约24.19世纪晚期,山东开埠各港口腹地农作物的种植更加倾向于花生、棉花、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A.农业经济的衰退B.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社会动荡粮食需求减少25.“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6.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27.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28.观察下图(《时局图》)漫画,它7A.揭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B.反映了英法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C.刺激晚清朝廷掀起了洋务运动D.促进了以救亡为主题的民族觉醒29.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0.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31.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从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到太平天国“留须蓄发”再到民国初年“剪辫易服”以及后来的“保辫会”。该变化过程A.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B.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C.反映了激烈的政治斗争D.有利于加强民族间融合32.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8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33.“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34.学者王尔敏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纷立,各据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这里的“原始动力”是指A.师夷长技B.变法图强C.民主共和D.救亡图存35.“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该观点A.反思洋务运动B.高举民主科学大旗C.依然停留在器物层次D.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卷Ⅱ(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936.(本题20分)官员的任用与管理,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呈现出理性行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代强调发挥中央各官僚机构的作用,运用政治体制来保证决策和政令的正确制定。宋代中枢部门的分立,基本上是以“依事系任”为原则,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进行分工,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材料二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