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历史部分1.下表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人物主张孔子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墨子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商鞅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些主张反映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先秦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商鞅变法之后,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提出的,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这些先秦思想家对工商业的态度,无法得出其忽视工商业的社会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2-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以官家品评取代私人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都是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弊端并未得到克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宋代学者陈亮、叶适两人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皮天下之灾”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此类思想主张A.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B.利于推动社会重视科技教育C.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D.是宋代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可知他们强调重视科技教育,这有利于推动社会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元朝之后,宋朝之时并未占据主导地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并未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D选项错误,这是宋代部分思想家自己的观点,不能说明其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面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3-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可知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方史书解读历史具有功利性;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料占有的质量对历史解释的影响,与多元化解释历史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轮船招商局筹办之初,李鸿章定下“官督商办”的帽子。1873年唐廷枢任总会办后,一方面清除官方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还清官方投资,并声称:“嗣后商务由商任之,盈亏商认,与官无涉”。这反映了A.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管理松弛B.民用工业筹办受政府刻意阻挠C.官督商办形式不利于政府获利D.轮船招商局积极迎合时代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后来的改革清除了官府的因素,完全融入市场竞争,这迎合了当时的自由贸易的时代要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后来的改革清除了官府的因素,这使清政府丧失了对该企业的控制,并非是管理松弛;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用企业的筹办受到政府阻挠;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督商办的形式不利于政府获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答案】A-4-【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新的概念大量出现,这反映出了知识分子创造新词,创造生活主体意识的增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格局的改变;C选项错误,“实业救国”等许多救国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已经出现;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对新闻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下图是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革命中心转移B.农民成为革命主力C.国民革命深入发展D.美国支持中国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25年7月4日”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期正处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依据材料“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等信息结合可知,国民革命运动对农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革命中心仍在城市,尚未发生转移;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是农民;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这表明当时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B.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5-D.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等信息可知,《人民日报》对经济体制改革持肯定态度,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群众改革措施的态度;B选项中“普遍共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依据材料可知,当时仍存在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C选项错误,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是在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此时期改革开放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据罗马法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罗马主要法学家有108名,这是“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法学家阶层的出现可以印证A.罗马帝国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B.罗马法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C.罗马法兴衰取决于法学家贡献D.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可知,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学家阶层的出现与罗马帝国的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无关;B选项错误,罗马法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C选项表述片面,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意大利诗人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用拉丁文(教会的官方语言)写的《论俗语》(俗语:各地方言)。该书成为他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但丁意在A.创立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B.摆脱宗教对民众的思想束缚C.使文艺创作更契合现实需要D.向民众阐释文学创作的原则【答案】C【解析】-6-【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但丁摒弃中世纪文学作品习惯运动的拉丁语,采取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的作用,使文学创作更加契合现实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无论是拉丁文还是意大利语都不是全新的语言体系;B选项错误,但丁谴责的是教会对民众的思想束缚,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思想;D选项错误,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是赞颂人的伟大,揭露教会的贪腐,不是向民众阐释文学创作的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A.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B.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D.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不是民族差异的消失;C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获益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不是均衡发展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阶级斗争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如图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GDP比重(1999﹣2011)-7-如图反映出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冷战结束后各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放缓C.美国经济正逐渐走向衰落D.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比重仍然较大,而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比重也在持续上升,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并未显示各经济体的发展速度;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并未走向衰落;D选项错误,表格并未体现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矛盾。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华夷”现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8-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一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材料二: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一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