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1.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2.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的“离合”,应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在平等关系下各安其位,各守其职3.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B.带有强烈的个人价值判断C.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D.违背当时统治阶级的意愿4.有学者指出,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5.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高峰。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讲究胸怀宽容博大C.希望君主任人唯贤D.注重个人道德修养6.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由此可见当时A.诸侯争霸日益加剧B.礼贤下士之风较为盛行-2-C.民族融合逐渐加强D.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7.汉初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这反映出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政治统治危机已经出现8.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A.时代先后B.社会贡献C.个人能力D.儒家道德9.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汉字自身的丰富与发展D.汉末以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10.五代前后五十四年,其间“易五姓十三君”。子弑其父、臣弑其君有之;朝秦暮楚,叛此附彼者有之;历仕数姓者有之;拥兵自立者有之。这表明A.儒家伦理面临巨大挑战B.佛教的影响日益扩大C.君主专制体制不合时宜D.统一成为历史之必然11.19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D.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12.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3-13.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史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史料解读A“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体现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表明荀子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D“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14.《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B.反映了文化专制的政策C.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15.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绘画艺术的繁荣B.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C.城市经济的兴盛D.政治统治的黑暗腐朽16.王学(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D.成为明清时期主流思想17.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专制制度日益衰落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18.《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是总结农业工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B.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C.反映了农学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色彩D.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19.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4-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般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甚至将其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20.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政治统治借助伦理道德C.法律缺乏严格的程序D.程朱理学主流地位动摇21.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B.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发展C.政府推行文化专制政策D.科举制推动经世致用思潮22.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A.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B.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较大C.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D.闭关锁国政策尚未真正推行23.中国的思想文化多姿多彩。有的倾向压抑人性,有的倾向个性自由。以下内容中蕴含着讲求个性自由的是①庄子的《逍遥游》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④李贽的《焚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4.右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A.深受儒家伦理观的影响B.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C.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D.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25.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虽然悲剧中主-5-人公都难逃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但悲剧的整体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这表明A.悲剧代表古希腊文学最高水平B.古希腊人主张服从命运的安排C.古希腊文明是英雄主义的滥觞D.古希腊悲剧蕴含人文主义精神26.公元前5世纪中叶,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的争论A.导致民主的衰败B.引起社会的分裂C.促进阶级的分化D.利于思想的进步27.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同一时代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否定鬼神的存在B.追求社会的和谐有序C.推崇君主的权威D.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28.亚里士多德说:“他(苏格拉底)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A.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C.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是西方人精神觉醒的开端29.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30.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由意大利兴起的这场运动A.冲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B.开启了海外殖民掠夺C.动摇了天主教神权统治D.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31.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1400年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6-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D.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3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主张“回到本源”,这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可见文艺复兴A.对教会持一种包容的态度B.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C.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D.利于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33.中世纪时,发放高利贷收取利息是“在上帝眼里最丑恶、最可憎的犯罪”。但到1548年,一些教会成员开始请求接受“适度、可接受的高利贷”。这种修正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社会观念B.宗教改革颠覆了人们的是非观C.商业资产阶级已取得教会领导权D.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34.1415年,胡斯因反对天主教会拥有地产、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而被处以火刑;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同样的质疑却掀起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这表明A.思想变革是社会转型先决条件B.英雄人物的出现决定历史进程C.革故鼎新需契合社会演变时机D.历史事件的发生存在着偶然性35.路德提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和最高权威,个人在阅读、解释、理解《圣经》基础上产生对基督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此材料说明路德①肯定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②主张《圣经》应受理性检验③否定了罗马教廷与教皇的权威④认为各国应该建立民族教会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36.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A.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C.削弱了人们对于上帝的信仰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37.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可以用来说明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近代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摇篮C.近代自然科学常识逐渐普及D.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38.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