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临川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一、选择题(2分一题,共60分。)1.钱穆认为:“西周封建,……实是当时以军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断地动进的一种建国规模。……由一个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社会形态”。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以政治和军事为纽带B.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C.带有侵略性和扩张性D.有利于奠定中国版图2.三国时期,曹魏史部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由此可知该制度在当时A.按门第选拔人才,得到士族的拥护B.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C.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D.使学而优则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3.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己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4.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具有表征社会身份的功能。宋代文人画的主要收藏者不仅有官僚士大夫,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富民。这种情况反映了宋代A.绘画艺术逐渐走向通俗化B.富民己经跻身士大夫阶层C.文人士大夫阶层发展壮大D.经济发展促使社会阶层变化5.明朝中后期,江浙等地的僧人大多能诗,士大夫倡和禅悦,蔚然成风。僧人若不会写诗,就会被人视为“不清”;而士大夫若不与僧人交游,同样也会被人视为“不雅”。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B.市民阶层兴起推动佛教世俗化C.援佛入儒成为社会主流思潮D.科举取士提高了社会文化素质6.李贽说,宇宙间有阴阳二气,男女二命,无法统一于“理”或者“太极”。他进一步反问,一统宇宙的“理”或者“太极”存在于哪里呢?指向的事物真实存在吗?由此可知李贽A.极力反对道家学派太极之说B.主张高度强化儒家纲常伦理-2-C.从哲学的高度否定宋明理学D.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7.《世界历史》记述的雅典前期的公民划分:第一等级占田8公顷左右,拥有奴隶25-30人;第二等级占田5公顷左右,拥有奴隶15-18人;第三等级占田3公顷左右,拥有奴隶3-5人;第四等级占田数亩或无田,拥有奴隶1人或没有奴隶。这表明A.公民是雅典城邦的基础B.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C.公民土地要求得到满足D.参政公民范围逐渐扩大8.帕尔默指出“罗马帝国境内不同地区人之间的习俗会相互抵触,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会产生纠纷,此时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因此,罗马法形成一个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法则。”这表明,罗马法A.颠覆原有的习惯法B.强调法官的权威C.力图缓和阶级矛盾D.彰显正义和理性9.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近代法国哲学家勒内·简卡尔的名言是“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二者反映的相同理念是A.反对宗教愚味B.提倡理性至上C.弘扬民主法治D.主张思想自由10.中世纪某艺术家“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和自然,并在作品中表达它们,新人的形象在他的壁画中站立起来,而艺术中禁欲主义的浓眉大眼和蜡黄消瘦的面庞、夸大了比例不准确的人物形体,在他的作品中被革了命”。据此推断,该画家生活在A.古希腊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C.宗教改革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11.意大利学者契纳在《中国、意大利和文艺复兴》一书中指出:“惟有中国艺术,才可以被视为意大利14世纪艺术的最新表现形式之源。”这反映出A.中意文化交流利于文艺复兴B.人文主义精神源于中国C.文艺复兴理论基础早已出现D.中意艺术之间相互借鉴12.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说:“谁的自然权利遭到侵犯,谁就有报复、惩罚与反抗的权利。”这说明洛克主张A.公民权利不可侵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人人生而自由平等D.暴力革命天然合理13.20世纪初,清政府发现新式学堂里“学子合群,辄腾异说,相濡相染,流弊难防”,哀叹“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于是不断采取“整顿”措施。这说明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A.导致民主革命潮流风起云涌B.引发了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C.促使民权主义观念深入人心D.削弱了专制统治的政治基础-3-14.下表是民国初年工人罢工的数据统计表,据此推论准确的是A.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中日民族矛盾己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工人阶级强烈反抗D.无产阶级成长为民主革命转型创造条件15.辛亥元老李书城回忆:“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当时之所以这样宣传,主要是因为A.革命目标脱离时代B.革命时机没有成熟C.革命精神未能形成D.革命基础尚需扩大16.据统计,1840年至1898年,提出变局论的有识之土约80人。从发表变局言论的时间来看,19世纪40年代有3人,1860-1882年有28人,1884-1898年有49人。这反映了A.民族自省的变革意识日益凸显B.民族自强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C.民族自尊的文化认同趋向强烈D.民族觉醒的国家观念逐步形成1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认为俄罗斯可做“陆战之邻”,美国“劲悍英寇”,可做“水战之援”。清廷完全可以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夷人”终将“服我调度”范我驰驱。这说明魏源A.具有反侵略的民族意识B.没有摆脱传统思想束缚C.认识到思想启蒙的价值D.尚未真正了解世界大势18.1871年下半年,慈禧太后批准曾国藩、李鸿章的幼童留洋折,随即拟定了一套详尽的出洋幼童管理办法,主要强调在外国肄业,不能忘记朝廷恩典,逢初一、十五要面向东方遥拜大清皇帝,再拜孔圣先师,幼童人手一册《圣谕广训》(科举考秀才的必考内容)和其他五经四书等孔孟经典。这反映了清政府A.用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思想B.极力地维护传统保守文化C.决策管理中注重伦理原则D.幼童留洋的科考目的性强19.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4-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特点D.根本上动摇儒学主导地位20.章士钊在《评新文化运动》中说:“文化运动,所以化扬民族之特性,一民族之特性,在具体的事物上表现出来,是谓文化。然则所谓新文化,应不应该脱离吾国民族数千年固有之特性?欧洲文化,亦自有其历史上之特性,中国人能否一概搬运过来?有无力量运用之于中国?”这表明章士钊A.主张用民主科学精神唤醒国人B.顽固坚持“中体西用”的旧观念C.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D.赞同“旧瓶装新酒”式思想革新21.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22.“这(光荣革命)是一场由地主贵族发动并坚持的阶级运动,议会虽然勇于反对国王,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却又把大部分人民拒之门外。”该观点意在说明光荣革命后A.国王依然是政府首脑B.议员选举有严格限制C.新贵族操控行政机构D.议会的地位受到挑战23.17世纪末期,受到万有引力启发,欧洲许多人相信,造物主是位数学大师,它在使星球沿着预定轨道运行后,不干预它所制定的运动法则发挥作用,这意味着A.世俗世界抵制宗教神学B.理性主义成为时代主流C.自然科学己经过度发展D.科学思想否定宗教信仰24.17、18世纪的法国学者丰特奈尔认为,“一部政治、道德或批评著作,甚至文学著作,从各方面考虑,如果出自一位几何学家之手,会更完美”。这种对理性的推崇导致了A.牛顿力学思想产生B.浪漫主义艺术形成C.法国革命迅速爆发D.工业革命成效显著25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5-C.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D.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2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一股诗歌创作的热潮,其中一首《炼铁颂》中说:“小小土炉昂起头,就像火龙朝天吼,群龙吐气气如虹,铁水沸腾向东流。”该诗反映了A.全行业公私合营掀起高潮B.社会主义工业化己经实现C.人民建设热情得到极大提高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巨大成就27.1978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此后就办好外国语学校、提升中学外语教育、构筑高校外语教学体系、编写外语教材等开展了大量工作。据此可知,外语教育A.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奠定了基础B.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C.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服务于新时期中心工作的需要28.当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都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历史的普遍规律,指责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但十月革命的实践,说明列宁A.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B.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D.违背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29.1933年,罗斯福总统宣称:“金钱贩子们从文明圣殿的宝座上逃跑了,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恢复这个神圣殿堂古老的真貌了。”这得益于罗斯福政府A.颁布实施“财产税法”B.坚持推行金本位制度C.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D.着手发放紧急救济金30.2019年6月,之所以《纽约时报》、《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是因为美国政府这一行为A.阻碍了西欧国家加快联合进程B.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秩序C.违背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规则D.错失了当今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10分,33题1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次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6-——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更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激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废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