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分)1.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段话主要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B.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具有脆弱性的特点D.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答案】B【解析】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故A排除;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错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劳动工具,故D错误。2.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A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C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2关系,故B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代实行均田制和租用调制,唐代后期|“土地卖买”的现象也足以证明均田制其实已经受到破坏,井田制瓦解、分封制恢复、“市”突破空间限制均与材料的主旨无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受到破坏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及其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相当严格,而且官营手工业的技术分工细,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走向市3场;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效率低下”问题,排除;D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成本往往比较高,排除。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及其的特征5.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A.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B.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说明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的技艺不传外、不传女,其的传承相对的封闭,故B正确;A出现在明朝;C中压抑错误,是鼓励;D主要是官府使用。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名师点睛】认识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6.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4【解析】试题分析:紧密结合题干中的“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就可知,在布匹生产加工环节中,松江以纺织成品为主,而芜湖以浆染环节为主,体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故答案A最符合材料之意;对于B项来说,区域间的市场需求应指的是对商品的不同需求,而材料表述的是棉布产品生产加工的不同地区的不同环节,用各地区对商品的不同需求来解释商品的生产环节的不同地区,显然是“文不对题”;同理C项的解释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事实;而D项在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生产)7.唐朝后期夜市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商业管理严格,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故A正确。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在宋代,故B错误。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在明清时期,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坊市管理【名师点睛】唐朝国家统一、强盛;农业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条件;交通发达,为商业提供便利条件;市场较前代发达;对商业虽有限制,但对商业较开明,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8.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5宋代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C.商帮势力崛起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意可知,太原的刀质量好,苏州的盐质量好。两者均反映了宋代手工业技艺的高超,同时,也体现了太原和苏州的专业性。所以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9.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A.重商抑农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思想看到了农业和商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的思想是是重农抑商,此时作者开始重视商业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导致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故AB项错误;D项说法比较片面。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0.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6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中可以看出,海禁时期的走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安定,这说明了“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海禁”政策导致贫富分化,故A项排除;B项是“海禁”政策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点睛】“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是解题的关键。11.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答案】A【解析】“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主要得意于新航路的开辟,说明丝绸之路促使欧洲和亚洲人民生活更加丰富,A正确;B中近代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不是材料体现住主要信息;D中激烈碰撞说法错误。12.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工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的侵略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发展7【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农产品原料大量出口,种植面积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产品作为原料大量出口体现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所以答案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列强的侵略13.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这一现象造成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西方棉纺织品在我国的倾销,将使中国的家庭棉纺织业陷入困境,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B项正确;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是在三大改造之后,故A项错误;CD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81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可以看出是对洋务运动时期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不学习政治制度等的反对,故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5.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主要说明A.国人强烈的爱国思想B.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D.西方文明不适合中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体现了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时与中国传统习俗产生冲突和碰撞,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