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铜斝。另外在该遗址也发掘了不少铜渣和铜镞、铜锥等。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2.史学家白寿彝指出:“周初的封诸侯、建国姓,就是把氏族组织扩大为政治组织,也就是氏族组织变成国家机关,奴隶主贵族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这说明A.周初中央集权具有血缘关系特点B.氏族部落是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C.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D.周王的分封强化了氏族部落组织3.“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4.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其“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是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B.分封制崩溃,宗法制瓦解C.贵族没落,“士”阶层活跃D.“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5.《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6.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2-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B.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8.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材料说明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B.三公九卿制度设计得比较合理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D.郡县制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加强9.官僚政治指机能专业化、讲资格、按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分封制的推行B.“皇帝”制度确立C.郡县制的确立D.科举制的完善10.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郡国并行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察举制11.唐初政权规定:民始生为黄,四岁至十五岁为小,男子十六岁至二十岁为中,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至唐玄宗时,改十八岁至二十二岁为中男,二十三岁为成丁。唐政权这些规定主要服务于A.科举制度B.均田制度C.羁縻府州D.册封制度12.钱穆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时说:“因于有此制度,而使政府与社会紧密联系,融成一体。政府由民众所组成,用不着另有代表民意机关来监督政府之行为。”这项制度应该是-3-A.察举制B.科举制C.监察制度D.谏议制度13.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陏场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此事反映了A.个人修养影响君主政治作为B.唐朝恢复儒家思想正统地位C.大臣魏征左右基本国策制定D.贞观之治取决于崇儒的思想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15.你想写一篇关于淝水之战的文章,以下哪部历史著作可供阅读参考A.《汉书》B.《史记》C.《资治通鉴》D.《三国志》1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印象夏朝》“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夏后氏百官。”—《礼记·明堂位》“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4-材料二《印象商朝》“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书·汤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诗经·商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材料三《印象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1)从《印象夏朝》中可获得哪些信息?(3分)(2)商朝的政治统治具有什么显著特征?(2分)(3)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同商代附属国与商王的关系有何不同?(6分)(4)结合以上探究结果,总结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18.阅读资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4分)-5-(2)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9分)19.阅读资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旧唐书》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唐律》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8分)(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4分)(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4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6分)-6-历史试卷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2.C3.B4.A5.A6.C7.B8.B9.C10.B11.B12.B13.A14.B15.C16.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3分)信息:夏王朝是禹建立的;河南的二里头文化已被证明是夏文化;禹死后传位于益,从诸侯皆朝拜启可以看到王位世袭的影子,夏朝已产生早期国家制度。(2分)著特征:神权与王权相结合。(6分)商王与附属国之间无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有很大的自主性。西周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被分封的诸侯大多与周王有宗亲关系,诸侯与周王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6分)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18.(4分)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6分)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19.(8分)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特点:慎用刑法。(4分)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4分)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6分)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