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宁乡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5月仿真考试试题(含解析)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候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等级制度的顾覆C.礼乐制度的破坏D.分封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是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故B符合题意;“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明显与图片信息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汉代土地已是私有制,故C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故D不符合题意。-2-3.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世家大族影响巨大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北宋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南宋大;南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流动性大,故选A;B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排除C;身份地位较低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B.政府积极指行重农政策C.工商业经济的发展-3-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后期农村雇工之所以由勤劳顺从到骄惰成风,是因为这一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许多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投身于收益更高的商业与手工业行业,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对农村的影响,没有反映社会矛盾的尖锐,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租佃形势的变化,未体现政府的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很多农民离开农业而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反映的是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D项不符合题意。5.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可以推断此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故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清政府预备立宪·影响6.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20世纪20年代一些人对社会改良活动进行批判,提倡对社会进行根本改-4-造,即主张将科学理论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容,由此可见,当时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加强,A项符合题意。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实业救国运动”、“批判传统礼教”在材料中未涉及,BD排除。7.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D.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逐渐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8.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5-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考生如果把握好时间这一要素,就不难得出正确判断,如题干中提到“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优化”,自然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有利于分析题目时将题干与相关知识点对号入座。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C.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答案】C【解析】A选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诉,法庭即不予受理”不符,B选项与题干中的“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不符,D选项与“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不符,B、D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故本题选择C选项。10.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6-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D.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答案】D【解析】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D;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故排除A;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排除BC。11.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C.生产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D.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题中并未提及军国主义政策,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题中蒸汽动力并未体现出能源革新,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巨型企业占有大部分蒸汽动力和电力,体现出生产集中有利于这一时期新型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题中并未涉及轻重工业比例的问题,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考生可能误以为“蒸汽动力和电力”就是能源革新,但蒸汽动力不算新能源,材料只说明了大型企业占有能源多,“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7-12.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主要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贷款,材料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对贷款的需求增加,故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故B排除。世界贸易组织在1995年成立,时间不符合,故D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每项,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