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域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见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之下,中央权力相对较小,而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士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要对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缴纳赋税、朝觐述职等,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正确;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商朝中央地域的大小,也没有与西周的分封制疆域相对比,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间战争问题,所以分封制就不能体现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B错误。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与材料不相符,D错误。【点睛】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含义:周王将一定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臣属、先代贵族,广建子国,以拱卫王室的一种政治制度。内容:①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③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现述职。评价:①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弊: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巩固中央2.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候国被称为-2-“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A.推动“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B.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C.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了统治D.加强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形成了“甥舅之国”说明了宗法关系的扩大,巩固了统治,所以正确答案为C。“禹传子,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周朝已经是奴隶社会的第二个朝代,当时没有部落贵族统治,所以B错误。君主专制开始于秦始皇,周天子时期尚未形成专制权力,D错误。【点睛】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②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机构。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国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意在强调A.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B.都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D.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有叛国而无叛郡”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故B项正确。分封制发生在西周时期,与材料中柳宗元强调的郡县制时间不符,A错误。从材料中柳宗元的观点是强调郡县制的优点,无法体现C的内容,C错误。汉初实行的分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与齐国之乱没有必然性,D错误。-3-【点睛】郡县制(1)由来及演变: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后世沿用,不断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2)特点:①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一种形式。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3)作用:①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②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A.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D.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实行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的“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说明礼乐制度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项正确;等级制度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C项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故D项错误;5.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A.皇帝独尊B.皇位世袭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帝独尊,正确答案为A。皇位世袭和君权神授与材料没有关系,故B、C错误。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4-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点睛】皇帝独尊单指的是皇帝本人,是一个具体的人。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6.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B.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C.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D.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朝议中允许更多的人来发表意见,这样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正确答案为C。虽然朝议允许各种人发言,但是没有体现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具有至上权力,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朝议”制度,不能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D错误。7.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B.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D.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到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工作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三月截止,避免拖拉影响工作运转,这样有利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正确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涉及秦朝的厉行法治的信息,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B错误。材料只是讲-5-了对地方官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D错误。8.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C.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D.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秦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虽有自己的办事机构,但地位相对低下。汉武帝时期,尚书享有决策权,“司法审判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说明尚书权力日渐增大,牵制了廷尉的司法权,就使君权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仅一项制度不能得出秦汉政治制度缺乏传承的结论,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尚书权力和地位迅速上升,不能表明“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成为最高决策机构,D错误。9.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从汉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郡县制不断扩大,王国缩小,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正确答案为D。材料只是讲述郡增多,王国减少,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到汉武帝时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统治区域扩大,故C错误。【点睛】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6-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10.唐太宗曾要求查看《起居注》(古代史官真实记录君主言行的册子),却遭到史官褚遂良的拒绝,太宗只好做罢。据此可知A.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尚不成熟B.史书编撰传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D.古代官僚在行使职权时有一定的自主性【答案】B【解析】【详解】《起居注》是“古代史官真实记录君主言行的册子”,但是不准皇帝看,正因为不能看,皇帝大都放心不下,担心自己有什么不良言行被载入史册,坏了一世英名,生怕将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对自己的行动就有所顾忌。所以说史书编撰传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正确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A内容,排除A。《起居注》创作必然带有史官的主观选择,只能部分客观地反映君主的言行,故C错误。褚遂良拒绝了唐太宗看《起居注》的要求,是史官的职责,不能说在职权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故D错误。11.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项划分原则是为了增加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元代划分行政区的原则是在统治区域内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做法-7-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故排除A。“犬牙交错”原则造成同一行政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政体发展,不是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排除B。元代的行省制度,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不是加强专制皇权,C错误。12.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A.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的特点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讲述科举制出题的方向集中在时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体现考试服务于政治以及匡时济世的功能,故A正确。材料反映唐朝时期科举,与B时间不符,B错误。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这个材料内容不符,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D错误。13.《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C.杜绝了地方的吏治腐败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反映了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职能,有利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