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新乡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新乡市新乡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人才的选拔方式或是由大臣荐举,或是通过自己上书自荐游说,或是积累军功得官。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宗法分封制度趋向瓦解B.官吏选拨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2.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秦朝中央官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丞相权力很大并得到皇帝信任B.丞相为百官之首并独揽大权C.御史大夫位尊权重等同于丞相D.御史大夫拥有一定的司法权3.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令少府严格审查列侯助祭宗庙“酎金”的斤两和成色。结果,106名列侯因“酎金”成色不足或分量不够而被削夺爵位。这表明,西汉时期A.宗法制度趋于瓦解B.“家天下”观念有所淡化C.典章制度亟待完善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4.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据此推论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A.将决策的权力集中于皇帝B.使决策和行政职能紧密结合C.分割了中央机构的决策权D.制约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5.宋仁宗时,宰相杜衍多次抵制“内降”的诏旨一一主要是皇帝指定授给某人某种优便的差遣。这说明A.宰相试图掌控人事任免权B.君主集权体制遭受破坏C.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D.宰相的决策权有所扩大6.明朝建立后,对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做了重要调整,将元朝的路、府、州、县四级,简化为府(或直隶州)、县(或属州)二级,形成了省一府(直隶州)一县(属州)三级地方行政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促进地方行政效率逐步提高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推动中枢权力体系趋向完备D.化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7.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国家从清政府那里攫取的侵略权益,都被其他列强据此勒索到手,-2-从而形成了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体系,联合侵略中国的局面”。这种局面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8.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等作了规定,如可以“长行居”等。这些规定A.打破了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的状态B.有助于中英两国建立近代化外交C.创设了近代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D.标志着传统的朝贡体系已经解体9.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继续实行捣毁一切庙宇邪神偶像的政策外,还下令焚除一切孔孟诸子百家等所谓“妖书邪说”,并严禁买卖藏读。开科取士试题必须以太平天国官方刊印的宣扬拜上帝教义的典籍为准。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加强意识形态的专制统冶B.否定传统的人才选拨制度C.推行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D.用西方思想排斥传统文化10.由于英、美、法等国的轮船,甚至军用船只可从上海、汉口上达重庆,而轮船与中国旧式木船相比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致使一些华商行栈转而为洋行服务,洋行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快速增长。促使洋行势力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天津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1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过程中,出现了“毋忘国耻”“唤醒国民”“罢市救国”“格政府之心,救灭亡之祸”“万众一心,抵制日货”等口号。这些口号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12.据学者统计,国民革命时期广东、湖南和湖北的农会会员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这一变化说明,在北伐进程中A.广东农运随政局变化迅速发展B.湖南农运发展相对缓慢C.广东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区域D.农运地域格局发生变化13.中国革命档案的一份文件写道:“我们应当将苏维埃政权扩大到一个大工业中心城市和行政中心城市中去,使之成为我们在苏区发挥领导作用的最可靠的保障。只要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化适合于这样做,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去夺取这样一个中心城市。”这一精神的贯彻A.阻碍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B.巩固了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地位C.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D.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14.1938年3月,国民党通过了《非常时期经济方案》,强调“经济政策应适应时代之需要,是以在非常时期一切经济设施应以助长抗战力量,求取最后胜利为目标”,应集中财力、物力,以供给前方作战物资为第一任务。该方案的实施意图是A.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B.促使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C.确立战时统制经济政策D.推动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3-15.下表源自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的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A.国共重庆谈判B.全面内战爆发C.北平谈判D.战略决战16.毛泽东说:“这次会议,包含了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表现了全国人民的空前的大团结。”据此推论可知,这次会议之后A.《双十协定》得以实施B.《论联合政府》发表C.《共同纲领》得以实施D.《论十大关系》发表17.通过这次国际会议,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提高了形象,更重要的是,挫败了美国变印度支那为反共反华军事基地的企图,维护了中国南大门的安全。这次国际会议是指A.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B.1955年的万隆会议C.1961年的不结盟会议D.1971年的联大会议18.《中美关系史》记述:“4月14日,尼克松宣布:……允许美国船只和飞机运送中国货物;允许向中国出口指定的非战略性物资。”据此可以推知A.中美《上海公报》已经发表B.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C.中美建交推动双边关系发展D.美国试图改善对华关系19.梭伦改革规定:所有雅典公民,包括因定居雅典而获得公民权的部分原外邦人,均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同等的表决权。这一规定A.削弱了雅典贵族的特权B.保障了雅典城邦的政治稳定C.扩大了雅典的公民队伍D.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20.有学者指出,罗马人用自己的律法拥抱整个世界,使众多民族结成一个共同的联盟,共处共生,以罗马的理念规范帝国,以罗马的标准设定正义。该学者评述的罗马法A.发展和完善了罗马公法体系B.沿袭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C.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D.促进了帝国的罗马化进程21.18世纪初,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在位期间,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争斗十分激烈,新生的两党作为议会中的核心力量积极投入到削弱王权的斗争之中。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议会无权从事国家行政事务B.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C.国王仍然拥有重要政治权力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22.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在商业贸易中必须一视同仁,不能歧视任何一州。这些规定旨在A.削弱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贯彻实施各州自治平等原则C.避免出现专制独裁和暴政D.防止联邦政府侵犯州的权益-4-23.依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A.国家的立法权力由议会掌握B.议员通过选举产生C.参议院有权否定众议院议案D.行政权力归于总统24.查阅“巴黎公社”档案文献,一份文件摘录如下表所示。这说明巴黎公社意在A.调整国家权力机关B.改善工人劳动条件C.限制资本主义企业D.提高工人生活水平25.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大炮在远方不断地轰鸣,苏维埃的代表们不断地争论……新俄国就是这样在大炮声里,在黑暗、憎恨、极端恐惧、忠勇的气氛里诞生的。”该作品描述的是A.俄国二月革命B.七月流血事件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苏俄三年国内战争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从冷战的进程来看,当美国和苏联有能力把自己的影响扩散到世界各地以及在诸如欧洲这样至关重要的地区获得力量均衡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介入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亚洲的当地的争斗。1946年—1960年,亚洲、非洲和中东有37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革命以及殖民帝国的崩溃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当冷战战线在欧洲相对稳定后,美苏对抗便转移到了第三世界。1949年—1952年,美国经济援助总额的3/4以上流向欧洲,1953年—1957年则有3/4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到1961年,美国援助的90%以上提供给第三世界。——摘编自王玮、戴超伟著《美国外交思想史》材料二冷战格局对于推动世界体系的重构具有正面的历史作用……战后国际政治中的“第三世界”现象其实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正如冷战史学者文安立所言,“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则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摘编自余伟民著《“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争夺第三世界的方式和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格局推动世界体系重构的意义。(10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清代密折制规定,臣工若需奏事,可绕开内阁、通政司直送皇帝。皇帝阅看后,若有批示,便随折发还具折人晓谕。很多官场隐私及地方动静,不便公开于众的事,都可径直报告,而皇帝也从中了解过去从题本中无法获知的信息,扩展了政治视野。为了追究某事的原委或某人的根底,皇帝还可通过朱批再令有关人员密奏,对于沟通上下情况,增加决策准确度,具有相当作用。所以,特准密折言事的官员,也从原来少数的皇帝亲信,逐渐向外层扩展。到了雍正以后,规定朝廷内外的高级官员,凡属“宜守机密”,或“应速上闻”之事,都可密折言事。又确定,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按时如数上缴朝廷。——摘编自李世愉、王政尧主编《中国大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密折制的特点。(6分)-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密折制的意义。(7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中国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转型,但是在整个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缺乏现代意识,缺乏足够的领导改革和促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能力,致使社会各个结构的变化并不是互相协调和配套发展的,政治体制转型的滞后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清朝统治者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局面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突破了社会转型中最坚固的环节:政治制度改革,促使政治结构迅速完成了转换过程。自此,中国进入政府主导下的主动现代化时期,从而使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新结构得到发展与壮大,社会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摘编自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转型与政治结构的转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