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题1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尚书》载:“臣不匡,其刑墨。”《礼记》载:“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物原》载:“周宣王时的史籀始墨书于丝绸。”这些记载表明A.古代制墨技术高超B.墨的用途较为单一C.我国用墨历史久远D.周代书写材料广泛2.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狐、箕、栾、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一做法A.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D.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3.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4.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某一简的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葵丑,迁陵拔讯(刑讯)蛮、衿……(背面)鞠(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5.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6.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旨在防范中央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27.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9.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10.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已任。这说明当时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11.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12.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约机制13.(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麦价急速上升,一斛至万二千钱”,南方农民“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C.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D.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14.下面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3地区商税户数户均北方3633392贯5676606640文南方4114751贯10893968377文全国7748143贯16570474467文A.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C.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D.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15.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16.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17.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这反映了明朝初期A.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B.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C.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D.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18.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D.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1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4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2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明史·食货五》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洪武实录》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明史•食货五》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娟白金,赴京充俸”《正统实录》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B.白银渐趋货币化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D.纸币退出了市场21.明清之际,出现了重视公论、众论的思想,“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离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又如“重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这些说法A.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结果B.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C.说明近代民主观念正在形成D.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论环境比较宽松22.顾炎武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认为凡做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A.认为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B.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C.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D.否定明代学术成果重视调查研究23.明末李贽曾经在信中讥讽一位大官说:“学问不论官的大小,不会因为官做得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这一现象反映了5A.“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现象B.“官学”和“民学”的尖锐对立C.明代中后期士人的分化D.反理学思潮开始兴起24.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2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A.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26.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27.1879年起,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先后在中国的广州、东北及中西部旅行。1896年,毕晓普夫人从上海出发,途经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长江三峡、泰节、万县、成都、灌县、汶川、理县、马尔康、重庆等地,之后还出版了配有作者拍摄的113幅照片的书_《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近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B.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较大C.中国内地具有一定开放性D.欧洲加紧在华的殖民活动628.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这反映出年份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187028.05.8-----188024.95.5------189020.25.70.3190021.54.70.7191014.74.31.5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C.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29.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年,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维昌隆的机器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D.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30.1887年,清政府总理衙门认为民办缫丝业采用机器生产,使得出口的生丝上涨了一倍,有利于民生发展,不阻碍正常的商业贸易,同意国内可以继续开办。清政府此举A.导致传统缫丝行业的崩B.保证了洋务企业的稳健发展C.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D.增强了民族缫丝业的发展信心31.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7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32.从下表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33.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绞杀任务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D.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34.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3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C.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36.同治二、三年间,“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李鸿章亦说:“查苏省民稠地密,大都半里一村,三里一镇,炊烟相望,鸡犬相闻,今则一望平芜,荆榛塞8路。”这可以佐证A.同治年间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活B.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使经济遭到破坏C.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民众遭受深重灾难D.第二次鸦片战争严重摧残社会生产力37.甲午中日战争后,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有很大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