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5小题,计70分)1.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A.刀耕火种土地利用率低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出现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D.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答案】C【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表明,战国时期的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因此C项正确;刀耕火种属于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这与题干中“战国时期”不符,因此A项错误;男耕女织、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因此BD项错误。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曲辕犁的推广C.经济重心的南移D.高转筒车的出现【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A项正确;B是唐朝时期出现;C是魏晋南北朝开始南移;D是唐朝出现。3.《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2-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象可知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既有家庭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有个体农耕模式,故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妇女的地位提高,排除。D项,题干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答案】D【解析】【详解】民间对土地占有者的称呼由“豪强”变为“田主”,这反映出租佃制生产关系的盛行,实质上说明政府和民间对土地兼并的认可,故D项正确;租佃制是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无法看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租佃制生产关系的盛行不代表小农经济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故C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土地占有者称呼的变化所隐含的信息,即由“豪强”变为“田主”,这反映出租佃制生产关系的盛行,实质上说明政府和民间对土地兼并的认可。5.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B.商品经济的发展C.封建土地私有制-3-D.贵族地主的压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又分为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种形式。正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才使得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6.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C.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D.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而一般情况下在论述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需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B项虽然正确,但不属于根本原因。C、D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且没有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7.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4-C.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南北发展趋向平衡,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故C正确。材料仅表明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不能说明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和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事实上北方经济仍然具有领先地位,故A、B错误。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完成于南宋时期,故D错误。8.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从而使麻的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A排除;明朝时期西方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故B排除;明代丝织业并没有快速发展,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棉布的推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A.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B.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C.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5-D.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答案】B【解析】【详解】康熙任命曹寅主旨江宁织造局的生产,说明江宁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控制经营,集中生产,从原料的进入到产品的产出,不通过市场环节,其产品质量代表了同一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其产品供皇室使用。综上可知,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为正确选项。A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江宁织造局势官营手工业。10.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以下关于唐以来制瓷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清朝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B.唐朝瓷器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C.明代青花瓷、珐琅彩争奇斗艳D.秘色瓷是我国南方青瓷的珍贵品种【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故B项错误;珐琅彩是清代才出现的,故C项错误;唐代南方出现了秘色瓷,故D项正确。11.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市场监管相对宽松C.乡村市场的繁荣D.坊市制继续实行【答案】B【解析】-6-【详解】从材料“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可以看出官员的主张遭到唐太宗的拒绝,说明当时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B项正确。从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乡村市场成为惯例,但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C项错误。宋代坊市制已被打破,故D项错误。12.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C.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可以看出,徽商的兴衰和清政府的兴衰是同步的,由此可知,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上是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选项B正确;徽商是旧式的商业势力,不是近代商业,选项A排除;徽商创造的财富大部分流向土地和房产,说明其不属于近代经济,排除C;徽商不属于外国资本,排除D。13.“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指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A项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观点相近;B项农商并重,-7-排除;C项主张农工商都非常重要;D项主张工商皆本,排除。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名师点睛】评价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1)积极作用: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的。(2)消极作用:①封建社会晚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②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农业发展也受到限制。③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④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恶化。⑤抑商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14.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B.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的前夜指的应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阶段;明中叶以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种生产方式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故D项正确。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不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表现,排除A。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货币经济发展,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也不具备向近代转变的特征,排除C。-8-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近代的前夜”的内涵,二是紧扣经济近代化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表明外商在中国的活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也代表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基本态度,故选B。政府是限制外公商人来华,禁止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A;材料并没有提及清政府这么做的目的,排除C;外商在中国的活动被严格限制,这不符合外商的利益,排除D。【点睛】本题学生可以根据海禁政策的含义来帮助理解材料的主旨,考查学生对知识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