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试卷共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4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根据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这主要体现了西周时期A.家国一体的政治B.中央集权的建立C.宗室血缘的亲疏D.高度集权的统治2.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郡县制郡——县二级制汉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二级制三级制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B.郡县制是秦朝始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3.《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D.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5.《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2-A.第二次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甲午中日战争D.义和团运动6.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C.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7.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8.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9.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10.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农业生产经验丰富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业工具的改进D.农业的精耕细作11.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B.“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C.“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12.下面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3-地区商税户数户均北方3633392贯5676606640文南方4114751贯10893968377文全国7748143贯16570474467文A.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C.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D.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1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14.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15.《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2年时间内总计出版了69期,每期3万字,译稿约占一半。以下为部分译稿名称,这些译稿体现了《时务报》编者的主要意图可能是期数、出版日期部分译稿名称18期1897.2.22《电光摄影奇观》、《脚踏火龙》、《雨不落地》、《诺贝尔奖设立》19期1897.3.03《从御气球》、《电制坚钢》、《温水疗病》27期1897.5.22《新创号灯》29期1897.6.10《实验炮弹穿力》、《岛石吸铁》、《紫铜用绿水炼成》A.以西方社会学说为武器推动变法进程B.进行社会启蒙以唤起国人的科技意识C.利用报刊媒介大力宣传君主立宪思想D.着眼于发展工商业的手段以批判专制-4-16.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A.“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D.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7.“《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8.董仲舒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这表明其A.倡导思想统一B.维护专制君主的权威C.强调德刑结合D.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19.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D.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20.“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主张()A.是李贽思想的精华部分B.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C.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D.体现了众治的主张21.“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A.朱熹B.程颐C.王阳明D.黄宗羲2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5-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23.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A.福州船政局——《孔子改制考》——《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B.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C.刘立川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D.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第一届人大召开24.《青年杂志》创刊号中的一篇文章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决心()A.弘扬中华传统文化B.改造国民的精神世界C.传播共产主义学说D.发起布尔什维克革命第II卷52分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材料二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6-与创新的民族特色。——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三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己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材料四“四大发明”的原型最早出现于培根的《新工具》。他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马克思基本承袭了培根的说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13分)(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的原因。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近代中国,救亡和启蒙一直是两个突出的课题。救亡与启蒙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救亡唤起了启蒙,救亡深化了启蒙;启蒙的目的是救亡,启蒙也会促进救亡。-7-——摘编自曹明臣《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救亡与启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唐初在军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