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9题。全卷满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别、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卷上和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将答案写在答卷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本卷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2.某学者总结了汉武帝决心实行“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旨在序号历史背景1长期的“清静无为”导致中央政府对一部分农民失去控制。2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3匈奴的势力一天天扩大,直接关系着西汉政权的生死存亡。4“挟书律”的废除使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活跃起来。A.践行先秦儒家追求和谐的主张B.缓解面临的各种矛盾C.整合诸子百家治理国家的理念D.促成“大一统”的局面3.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2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5.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即每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由材料可知飞钱A.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铸币的不足B.是中国古代纸币的一种形式C.可以减少商人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D.可以适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6.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7.“相国用古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财,不相知。故财匮,而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8.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C.官府垄断外贸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9.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这一做法是为了A.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B.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C.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D.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10.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A.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11.著名历史学家秦晖著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着重培养国民意识C.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发展D.将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12.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A.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3B.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C.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D.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13.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表东北华北上海长江流域华南1895年1.75.251.12.139.91931年17.017.134.213.717.9能够说明表中数据变化的应是A.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均衡发展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14.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中国国内市场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如下表,它反映出该时期1920年(%)1936年(%)农业产品42.343.0手工业制造业产品32.225.5近代工业矿业产品12.719.4国内产商品合计87.287.9进口洋货12.812.1A.列强在华势力减弱B.经济结构得到优化C.传统生产方式稳固D.官僚资本迅速扩张15.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16.下表为1957—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1000公吨)。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年份出口量进口量净出口量19572092.6166.81925.819582883.4223.52659.9419594157.52.04155.519602720.466.32654.119611355.05809.7-4454.7A.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B.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C.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有限D.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17.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B.世界局势趋于缓和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18.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19.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A.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B.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C.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D.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0.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平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521.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A.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金B.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C.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22.1866年,英国首相格拉斯顿在议会提出7英镑选举权的标准,结果在新增加的40万选民中“只有一半是工人阶级,另一半增加的是中产阶级”;改革后的总选民人数是130万,只占当时所有成年男子的1/4,由此可知英国A.议会改革由工人阶级推动完成B.议会一直是英国国家政治权利中心C.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D.议会改革后资本家丧失议会主导权23.1921年夏,苏俄开始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其活动严格建立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的原则之上。亏损和不盈利的企业(主要是前几年与生产军工产品有关的)则关闭或暂时停业。这种做法A.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C.背离了计划经济的轨道D.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24.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以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25.《唐璜》发表后,英国一些报刊指责它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最纤细动人的地步。”这表明《唐璜》A.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激怒了统治阶级B.具有浓郁的反思理性社会的特点C.为启蒙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D.开创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26.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第Ⅱ卷本卷共3道大题,第27题24分,第28题12分,第29\30\31题12分,共48分。27.(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材料一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