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每题2分)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2.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丞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彻底打破了这一平衡的皇帝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3.汉语中将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国(王国)的君主称为“诸侯”“君王”或“国君”,也有使用“国王”的称谓。这反映出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4.“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色彩浓厚C.政治等级森严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记载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禅让制D.郡县制6.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三公九卿制D.皇帝制度7.“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2-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统一六国C.“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D.嫡长子继承制确立8.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A.分封制度B.世袭制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9.古代中国皇帝制度首创于()A.夏朝B.周朝C.秦朝D.汉朝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因为有侯王,依靠祖先保佑,天下刚刚太平,如果再分封诸国,这是在制造战争啊,想求得天下的安宁,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得天下的安宁”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长城D.统一文字1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皇帝制C.郡县制D.宗法制12.“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这反映了()A.上古天神名号的来历B.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的来历C.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的来历D.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的来历13.根据右图诸侯国的分布判断,这些诸侯国存续之时,正处于()-3-A.周初分封之际B.春秋争霸之时C.战国争雄之际D.秦灭六国之时14.中国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B.唐朝C.元朝D.清朝15.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16.“隋唐时期,中国拥有先进的政治体制”。这主要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三省六部制17.“至此,我国先贤一直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组织人事上的落实。”《中国历代文官制度的演变轨迹》与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相对应的政治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8.古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反映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9.“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具有此种行政审核功能的机构是()A.汉朝的中朝B.唐朝中书省C.唐朝门下省D.唐朝尚书省2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21.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4-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B.废丞相,权分六部C.废行省,设三司D.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2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的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23.明太祖在遗诏中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顾问国事.明太祖设立()A.政事堂B.中朝C.殿阁大学士D.内阁24.某朝代中央政府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朝代是()A.秦代B.西汉C.唐代D.元代25.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郡县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2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27唐代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地方权力的进一步分散C.皇权的进一步加强D.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28.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历史主题是()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生-5-产力的展。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察举制D.科举制29.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30.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家族社会和睦B.贵族王位世袭C.宗法观念浓厚D.分封等级森严评卷人得分二、材料题31.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材料二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6-——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7-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材料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最高权力转移方式发生变化,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政治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2.答案:D解析:材料“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所以答案选D。3.答案:C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晚期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传于贤能者的一项政治制度.当时只有部落而没有国家政权.所以A项不符合题总。王位世袭制始于夏启.终于清五朝.延续几千年,它是家天下”时期王位传承的一项政治制度.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由题干材料“封国”“国君”“国王”等可知.这是分封制下出现的政治现象.所以C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所以D项错误。4.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搞清大小宗关系)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所以答案选A。5.答案:B解析:CD不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推选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被世袭制取代;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雏形,秦朝全面推行。A属于西周制度,但根据材料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主要是指分封制。点评: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6.答案:B-8-解析:材料中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为了巩固统治,他反对实施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故本题选B项。C、D两项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7.答案:B解析: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A、B、C三项在西周时已实行,秦统一后创立了皇帝制度。9.答案:C解析:10.答案:B解析:11.答案:C解析:王夫之为明清之际思想家,题干材料“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说明与秦朝政治制度有关;材料中的“封建”指分封制,由此可判定王夫之看到了郡县制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方面,较之分封制的进步性,故选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