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的表格里,24题共48分。)1.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答案】C【解析】孤竹国归属周朝,成为诸侯国,分封制下,诸侯和卿大夫的地位是世袭的,死了以后传子,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A.等级B.血缘C.嫡长子继承D.世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的71个诸侯国中有53个是姬姓国这说明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因为周王也姓姬,由以上可知血缘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等级这一特点,故A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特征,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袭这一特点,故D错误。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2-A.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任免官吏、征税和拥有军队的权力,故B、C、D三项所述行为均具“合法性”。齐侯婴自称称王既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也违背了宗法制,是“不合法”的。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ī)母戊鼎”改名“后(hòu)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命名,应是郭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3-A.内外服制度B.宗法制度C.分封制D.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由材料中“祭祀母亲戊”“祭祀祖先”可知其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忠孝观念。系已学知识可得出忠孝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因此B符合题意,而ACD均与题干主旨不合,故正确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答案】D【解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D正确;“立子以贵不以长”不符合“长幼有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权利继承问题而不是分封问题,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7.《礼记•礼运》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所以,“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地;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这说明A.周代有严格的等级秩序B.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C.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D.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相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来看,礼乐制度强调以内心的忠信为本,义理只是外在的具体要求,说明社会秩序的规范强调内在自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而是强调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排除A。材料信息是探讨忠信与义理的-4-关系,强调以礼治国要把握“礼”中的“义”,排除C。材料不是探讨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的关系,而是强调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排除D。8.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回答本题要围绕题干“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一句加以分析,它体现了家谱能够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它的作用,但不是取得这一地位的原因;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不是最主要原因。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9.梁启超先生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布罗代尔说:“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两者对于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的共同点是A.弘扬传统、树魂立根B.以史为鉴、古为今用C.精进学问、海纳百川-5-D.以古为训、传承祖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史学的社会功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认为研究史学可以使国民博学、明智,更具爱国心;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学可以增强国民意识。两人显然都在强调史学在传承文明、提升国民意识、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以史为鉴、精进学问、海纳百川,以古为训、传承祖制均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故排除BCD三项。10.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社会政治大转型”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分别属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与“社会政治大转型”无关,排除AC;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意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即废分封行郡县,B正确;秦朝时已经属于封建社会国家,排除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分封制到郡县制11.《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这表明①韩非子的思想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④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6-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有言其处者,罪死”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故①正确。他看见丞相车骑众不满体现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②正确。“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体现出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这样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③④正确,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需要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12.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说法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秦时期相对于西周来说,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即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B项与材料无关;CD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因此BCD三项均错。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此题实际上考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秦朝创立,以后历朝无不沿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7-1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说明不强调贵族政治。14.《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推恩令”,其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15.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三省相互牵制-8-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说明唐朝的皇帝的专制主义程度并不充分,专制主义君权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故选D。A出现在明清时期。B与作者的观点无关,C错误,决策权最终属于皇帝。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6.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处理皇室事务。故B项正确。其他选型金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政治制度的特征17.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