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第三次大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第三次大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42题,共63分)1.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C.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2.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A.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D.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A.秦朝推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北宋文官任知州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6.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2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7.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作为。这一认识()A.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B.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C.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D.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9.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10.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立宪改革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11.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武昌起义前命人制作铁血十八星旗时曾表示:“革命必须使用武力,以热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外角十八颗金黄星表示晚明汉地十八省人民铁血主义精神。”但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却定五色旗为国旗。这说明()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12.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3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C.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13.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它的意义和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材料表明五四运动意义在于()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14.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A.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C.“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15.2015年《大刀进行曲》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该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A.国民党改变“攘外安内”的政策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16.“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17.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4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18.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髙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相继被推翻。三者的共同点是()A.革命性质和指导思想B.革命对象和领导阶级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D.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19.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20.《全球通史》中说过“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国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在公元前221年,第二在1912年,第三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分别是指()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B.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封建制度被完全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21.革命委员会是造反派在“全面夺权”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临时权力机构。人民法院院长本来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我国曾制定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由革命委员会任免。这部宪法()A.为司法独立提供了宪法保障B.肯定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C.肯定了民主实践取得的成果D.体现了民主法制遭到破坏22.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A.恢复民主协商政治制度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3.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5了。”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出发点是()A.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保障两岸关系的稳定繁荣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24.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说明蒋介石()A.积极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B.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秉持“一个中国”的立场D.改变了对大陆的敌视政策25.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大量援助。这说明()A.“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B.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后者是对前者方针的继承发展D.“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26.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正式公布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国际环境开始缓和,新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客观上是对“一边倒”外交战咯的政策性突破。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B.因实际的需要而与时俱进C.反复无常,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引D.立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27.下列日程是周恩来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点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点50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8.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当时()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是大势所趋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6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29.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B.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C.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D.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3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A.一般来说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B.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C.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位置D.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根源于自身安全和国际局势31.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