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19.6.13一、单选题(本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反对商王是唯一可感应鬼神,受命于天的观点,其目的在于说明武王伐纣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B与材料无关,C项“从未”说法绝对,D项“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只有A项正确。【点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从神本到民本,说明政治理念的进步。2.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联姻,并称其为伯父、叔父或者伯舅、叔舅,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故答案为C选项。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故A选项排除。忠孝一致的伦理,材料未涉及,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2D选项排除。3.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徒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A.小农经济形成B.中央集权加强C.工商食官出现D.江南得到开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统一后强制迁徙富豪、攻取岭南等地,体现了秦统一后中央集权的加强,选项B正确;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选项A排除;C项中的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出江南地区的开发,选项D排除。4.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这一记载说明汉初A.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B.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C.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D.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周亚夫引用汉高祖的“约定”制止了汉景帝的想法,可知D项正确;只一件皇帝未达成所愿的事件记载,没有提及官员争夺权利“严重”,A项错误;这一“封侯无果”事件,结果是丞相制止导致的,不是外戚干政,西汉初期也没有“外戚干政的局面”,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无关地方具体的管理事务,C项错误。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劝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3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幼御史举不当者”,可知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A项“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唐代监察事务多,范围广,不仅仅是“政令畅通”一项,B项错误;本题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其方向和性质,C项“异化”错误。6.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从宋代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以及宋太祖时建立重视保护士大夫关心政治的积极性和“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祖训,可知B项正确。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这样做并不能实现A项的“长治久安”,C项“完善监察制度”的说法与材料的传统等不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核心是服务君主专制,D项与其史实不符。7.《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4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驿传制度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畅通,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A项,先秦时期已有驿传制度,排除。C项,题干现象有利于民族交流,排除。D项,题干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是强调交通系统对于国家管理的积极作用,排除。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元代驿传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和材料进行回答。本题考查元代驿传制度的发展,本题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8.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故选:D。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9.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速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宦官权力失去控制D.君主集权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宦官权力较大,而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因此体现了皇权的加强,选项D正确,选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加强而非中央集权,选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其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因此不是失去控制,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宦官专权意味着皇权的加强。10.康熙年间,一种以古代书籍尤其是经书作为考证对象的治学方法——考据兴起。至乾嘉时期,考据成为专门的学问,学者们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辨析考证,并形成著名的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兴盛反映了当时A.学术研究氛围的宽松B.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C.思想文化控制的严苛D.经世致用潮流的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大兴文字狱。很多知识分子为了避开政治迫害,选择与政治无关的考据学,埋首故纸堆,以经书古籍为研究对象,由此形成了乾嘉学派。因此乾嘉学派的形成是君主专制下对思想控制加强的产物。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经世致用与题干含义相反,故D项排除。儒家学说在清朝仍是主导思想,故B项排除。611.希罗多德认为“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苏格拉底则认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他们对雅典民主制的不同认识反映了A.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B.公民权利和地位的发展程度C.民主与自由的矛盾D.民主制在斗争中不断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希罗多德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推行大众政治,苏格拉底则认为抓阄的办法是愚蠢的并不能选举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参与政治管理,主张精英政治。两人的观点反映出了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的矛盾,故A正确。雅典民主制下公民权利和地位都是较高的,材料无从体现其程度,故B错。希罗多德是公元前5世纪的哲学家,当时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的民主,也未提及自由,故C错。材料只涉及不同历史人物对民主的认识未涉及斗争与进步,故D错.12.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费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些现象A.表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B.重在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C.体现了执政者的民本理念D.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想参加公共活动的公民发放补贴,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正确;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不能说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排除A;戏剧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并非通过发放补贴来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向公7民提供观剧津贴激发公民的参政积极性,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费助”,联系所学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分析解答。13.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当遇有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时,公民必须按照预先编制的财富名次榜捐款。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经达到完备的程度B.自然灾害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C.法律重视城邦利益至上的精神D.道德品质与公民权益高度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从“按照预先编制的财富名次榜捐款”可知雅典城邦注意规范慈善活动和稳定社会秩序,C项符合题意。本题“赈灾捐款”一项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完备”A项错误;“捐款”活动规范化并不是“民主政治”范畴,也不是把道德和“公民权益”联系起来,B、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生成的社会环境,通过此题可加深学生在城邦对公民和民主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4.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A.简化了司法程序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C.彰显了契约精神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答案】C【解析】【详解】从罗马民间谚语宣讲的“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及案例可知,双方认可的“和解协议”同决案具有同等法律效用,可知C项正确。谚语说的是重视和解协议,不是程序问题,8A项错误;本题没有提及“诉讼强制性”,B项错误;这里的和解是突出了“协议”的,事先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愿的,不是所有和解,D项错误。15.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可见,自然法A.维护罗马现存政治经济制度B.是罗马照搬希腊制度的例证C.是罗马法中具有最高效力者D.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与正义【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可以看出自然法强调公平与正义,推动罗马法的发展,故D项正确。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材料认为自然法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在当时不能有较大的实际运用,有最高效力的说法明显有误,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D。16.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