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本卷共35个选择题,每题4分,全为单项选择题,共140分。1.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表明韩非子A.要求国策与时俱进B.看重继承历史传统C.客观总结历史规律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反映了韩非子分析了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不同的社会形势,主张改革变法,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故A正确;韩非子强调“当今争于气力”,而不是继承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客观总结历史规律,而是强调与时俱进,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抨击社会礼崩乐坏的思想,而且抨击社会礼崩乐坏属于儒家思想的内容,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和法家思想出发,紧扣主题排除无关选项。2.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以《周礼》为依据,数年内实施了多次货币改革,其中一次曾同时推行数十种兑换关系复杂的货币,被百姓拒绝使用。这反映出当时A.保守观念影响改革成效B.复兴礼制势在必行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品经济发展受阻【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材料“数年内实施了多次货币改革”说明当时改革比较激进盲目,而不是保守,-2-故A排除;王莽以《周礼》为依据,数年内实施了多次货币改革,这并不能说明王莽主张复兴礼制,故B错误;货币改革也不等于重农抑商,故C错误;多次货币改革,甚至同时推行数十种兑换关系复杂的货币,这导致货币体系的混乱,使商品经济发展受阻,故D正确。3.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现象体现出A.两宋官方意识形态差异B.立场差异使得历史研究难有共识C.政治形势发生显著变化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理性客观【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官方意识形态都以儒家理学思想为主,故A排除;即使立场存在差异,历史研究也可以有共识,也可以求同存异,B说法过于绝对,故B排除;南宋建立以后,中国再次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出于对自身合法性的解释需要,将同为宗室南迁建国的蜀汉奉为正朔就成了南宋统治者的需要,这体现了政治形势显著变化的影响,故C正确;两宋学者对三国历史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渐趋理性客观,故D错误。4.两宋时江南地区农业发达,是重要的粮食输出地,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朝,谚语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时人指出“(江南)地窄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据此推知,江南地区A.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B.农业商品化程度下降C.海禁政策已趋向松动D.产业结构出现新态势【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苏湖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量减少而改种经济作物或发展手工业,说明江南地区产业结构出现新态势,故D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得出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的结论,故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下降,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海禁政策,故C错误。5.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司员官役以及经费等方面“较之各衙门旧制格外裁减,暗寓不得比于-3-旧有各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按李鸿章的方案将其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优给俸糈”。这说明A.传统外交观念趋于革新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变化C.半殖民地色彩日益浓厚D.清政府力图提高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地位提高,这适应了清政府近代外交的需要,说明清朝传统外交观念趋于革新,故A正确;《辛丑条约》之前,清政府外交上已经开始出现制度变化,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半殖民地色彩日益浓厚,而是说明外交近代化,故C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际地位并未提高,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历史阶段和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务部体现清政府近代外交的需要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6.1920年代末,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兴起。教育家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提出在乡村扫除文盲、组织合作社等举措并试点实验;留学归国的陆燮钧博士在定县培育了优良的鸡种和猪种今天仍是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品种之一。据此可知,这场运动A.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实践基础B.对改变乡村面貌具有积极作用C.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建设乡村共识D.帮助农村实现生产关系的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A错误;在乡村扫除文盲、组织合作社、培育优良的鸡种和猪种,这有利于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乡村建设运动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共识”,故C错误;1920年代末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没有实现生产关系的转变,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在乡村扫除文盲、组织合作社……培育优良的鸡种和猪种”,同时抓住时代背景“1920年代末”,学生可以据此逐一分析选项,得出答案。-4-7.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A.“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B.注意吸收儒学传统思想资源C.基本实现男女平等教育权利D.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其主旨反映了对工农兵劳动者的歌颂和追求平等自由、反对阶级压迫的思想,这并不是“左”倾错误思想,故A错误;歌颂工农兵劳动者和追求平等自由、反对阶级压迫,这些并不属于儒学传统思想,故B错误;仅凭当时语文教材的内容不能说明男女平等教育权利基本实现,故C错误;1930年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苏区歌颂工农兵劳动者和反对阶级压迫,有利于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故D正确。8.1985年,中央出台一系列新政策,规定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机关工资由中央管理,其他各级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这些政策有助于A.实现改革重心转移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缩小城乡发展差距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企业职工工资、奖金和机关工资的改革,增加了企业和机关的积极性和活力,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改革重心转移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村的情况,无法得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结论,故C错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材料并未涉及此内容,故D错误。9.公元前4世纪,雅典官员在任职前要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还要在一年的任期内接受公民大会10次的信任投票,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这些规定直接作用是-5-A.维护民主制度B.落实法治原则C.激发参政意愿D.防止权力滥用【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雅典官员在任职前、任期内、任期结束时要接受相关审查监督,这有利于防止官员权力滥用,故D正确;维护民主制度并不是这些规定的“直接作用”,故A排除;法治原则的范围过大,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落实法治原则的结论,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对官员的监督,而不是激发参政意愿,故C错误。10.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使得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B.英国城市化程度遥遥领先各国C.工业化进程推动政府职能完善D.民生的改善依赖科学技术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868年,英国伦敦安装第一盏煤气信号灯规范交通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体现了工业化进程和交通的发展推动政府职能完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现社会公平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没有将英国城市化程度与其他各国比较,故B错误;仅凭信号灯规范交通秩序的信息不能说明民生的改善,故D排除。11.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A.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B.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C.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D.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6-【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处于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推翻关于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无效裁定,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时代背景,故B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联邦最高法院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故A错误;联邦最高法院推翻关于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无效裁定也不能说明其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意的要求,而且案件审判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民意要求,故D错误。12.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答案】C【解析】冷战主要是指排除战争以外的所有对抗形式,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可知美苏在文化领域进行对抗,故C符合题意;“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美苏拍摄的电影是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这并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较量,故A错误;从以上分析来看,美苏拍摄的电影更不是反映东西柏林之间的文化共建和认同,故排除B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环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歧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オ配得来讲世界主义。-7-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材料二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问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答案】(1)不同:中国古代世界主义是华夏优越前提下强调协和万邦的对外关系实践(或:华夏文明优越、中国地处世界中心);中国近代世界主义则是民族贫弱基础上追求民族平等、世界和平的中外关系理想(或:强调民族平等,反抗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