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注意:本堂考试政治历史地理为同堂分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每科100分,共300分第I卷选择题(52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刀耕火种C.耒耕D.轮作2.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B.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3.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是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4.1777年,美国《联邦条例》规定:各州享有征税、征兵及发行纸币的权力;中央不设国家元首,只是在—院制邦联国会下设立一个诸州委员会。美国独立后初期这些规定被贯彻实施。这说明美国独立后初期A.经济发展困难B.属于松散联盟C.国家政权强大D.面临内优外患5.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2-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6.“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与此材料相关的时代背景是A.俄国十月革命爆发B.二战胜利结束C.美苏冷战局面形成D.古巴导弹危机7.太平大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大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大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大国的评价()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8.《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9.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表明()A.农业生产结构很脆弱B.小农经济具有较强再生能力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民要承受很高的赋役负担10.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制造出世界第一辆汽油动力的汽车,第二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意大利无线电之父马可尼1897年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A.仅在通讯与交通上有突破B.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C.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D.注重技术的发明与创造11.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私营商自由经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3-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消灭当时中国存在的私有制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12.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A.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B.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D.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13.《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指出:为“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上述方案是()A.“百日维新”的法令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方案C.北洋政府初期的政策D.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第II卷非选择题(共48分)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8分)1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列宁全集》(第42卷)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三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经验,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其他社会制度,都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必须依-4-据本国的国情自主地探索和选择,任何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教条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据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美国两者政策调整的共通之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发展模式与自主选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15分)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条约影响《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A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B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謇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摘编自《中国现代史》材料三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谊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福斯特·杜勒斯(1954年美国国务卿)拒鲍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蛄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摘编自《尼克松传》-5-(1)在材料一中A、B处分别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指出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美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6.(18分)阅读下列材料:自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材料一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材料二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材料三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6-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一期末模拟历史试卷答案一、单选题1-5:ADDBA6-10:CCBBB11-13.BDB二、材料题14.答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尝试的失败;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的出现。特点: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2)措施: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进行金融改革;农业减产,政府提供补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共通之处:都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困境;都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等。(3)示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国照搬了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也犯过错误,走过一段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探索过程中,我党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党的十四大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自主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15.(1)条约:A为《马关条约》,B为《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表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3)转变: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或与苏联争霸的需要);西欧、日本的崛起和挑战;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6.(1)原因: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7-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2)变化: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中国的振兴),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主要因素: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