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答案】C【解析】材料中三人的主张是关于按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故B项错误;从“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都是按才能选官,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做题关键要紧紧结合材料,注意:选项表述正确,并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抓住“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是关键信息即可。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更重视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但强调贵贱有序,排除A;道家思想更重视人2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法家强调人与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C;儒家主张“礼”、“法”并用,排除D。3.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故①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属于思想方面,不可能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故②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②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③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人,儒家学说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即是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C项正确。A项发3生在汉景帝时期,与题干汉武帝时期不符,排除。专制主义体制在秦朝时已经确立,B项说法错误,排除。佛教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5.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贵儒”又“尊道”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遵儒者之教”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两人都“贵儒”,根据“履道家之言”和“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两人都“尊道”,故答案选B。三国时期,儒家思想虽遭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传统文化没有断裂,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佛教,排除D。6.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主导地位D.北宋时期迷信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用酒祭祀作佛事”,可见佛道思想渗入民众生活,与作为官方哲学的儒家思想逐渐合流,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民间丧葬习俗,并不能反映“各个方面”,故A项排除;北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文化心态,故D项排除。【点睛】“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用酒祭祀作佛事”是解题的关键。7.“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4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A.宋明理学B.董仲舒新儒学C.荀子思想D.维新思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理学主张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理,先有理而后有万物,并认为“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理,主张“存理去欲”,从而使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与材料信息“世界本原”“思辨色彩”等相符,故A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主要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并未探讨世界本原问题,与材料信息“世界本原”“思辨色彩”等不符,故B项错误;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性恶论等,并未探讨世界本原问题,与材料信息“世界本原”“思辨色彩”等不符,故C项错误;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并未探讨世界本原问题,故D项排除。8.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熹在此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小处也有理,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排除A项;科学实验起源于近代西方,材料中没有倡导科学实验,排除C项;重视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经验的总结,排除D项。点睛:程朱理学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掌握天下之理,从而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9.“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丁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5A.王阳明的知行合一B.朱熹的格物致知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D.王夫之的唯物主义【答案】C【解析】“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属于反对空谈,讲求实际的学风,符合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C正确;其他人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A.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B.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答案】A【解析】清末的革命者大力宣传王夫之是因为他“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想通过宣传王夫之激起人民的反清斗志;而清政府追褒王夫之是因为他的“忠君守礼”,通过追褒王夫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反映了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王夫之的不同评价,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多面性,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11.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者廉者不能为官。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A.开士人入仕之先河B.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D.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答案】B6【解析】从察举制考查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孝和廉是当时社会最推崇的,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故体现出儒家思想政治化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士人入仕在先秦就已经存在,孔子说“学而优则仕”;C选项错误,孝廉并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无法保证品学兼优;D选项错误,这一选官制度不能杜绝不良风尚,只能说是对社会风尚起到积极影响。1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墨子·亲士》中云:“人国而不存在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B.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C.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D.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A颠倒了因果关系,应该是诸侯争霸促进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所以排除。根据所学知识,C项本身是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没有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排除B;子贡作为当时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起到“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的作用,D正确。13.1952年,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高等学校由211所减为182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55所减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为39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加为32所,农林院校由17所增加为29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这次高校院系调整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仿效了英美高校体系限制人文社会科学C.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作出的举措D.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调整工作的重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了在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中,工科、农林、师范院校增加了,工科院校增加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农林院校增加是为了培养农业人才以配合工业化进7程,师范院校增加是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因此这次院系调整是为了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从材料“195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当时建国初期,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效仿苏联的体系,故B项排除;三大改造是1956年完成的,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突出国防科技,故D项排除。14.英国哲学家罗素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这说明启蒙运动A.宣扬理性主义反对思想禁锢B.重视知识价值反对天主教的愚味思想C.其主要目的是驱逐天主教的黑暗D.要求人们有独立的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的本质就是理性主义,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反对思想禁锢,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没有反映出启蒙运动与天主教会之间的关系,故B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格的独立,故D项排除。15.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暑、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况万国舆图》等图书。材料表明利玛窦A.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B.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C.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D.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答案】D【解析】利玛窦在教堂中放置的这些东西都是西方的先进文化,这使得中国人认识到更多的西方先进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利玛窦对经济方面的努力;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学东渐”的思想,更提不上“改造”中国;C选项错误,错误,利玛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传教,其他的都是手段。816.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何心隐《寡欲》载:“寡欲,以尽性也。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风味。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戾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