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毎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5.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6.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2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皇权强化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C.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主思想的出现7.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成为圣贤的重要性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D.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道德修养8.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9.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A.告别了骑士时代B.加速了文明进程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D.引发了社会转型10.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11.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A.东汉的洛阳B.唐末的长安C.北宋的开封D.明初的南京12.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13.唐代韦庄的《洛阳吟》写道:“万户千门夕照边,开元时节旧风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3女乘舟上九天。胡骑北来空进主,汉皇西去竟升仙。”这首唐诗A.反映了长安流行胡风和异域风尚B.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C.真实地再现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D.真实地再现唐代文化的繁荣景象14.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文化以明清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民间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A.文人画、小说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B.民间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C.民间文化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D.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小农经济繁荣有关15.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16.下面是一段学生日记该日记作为个案反映了当时新青年A.推崇“尊孔复古”思想B.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C.深受西式生活方式影响D.对传统文化批判有片面性17.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18.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这反映出当时4A.欧洲启蒙思想已控制中国舆论界B.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C.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D.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19.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0.右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21.从到达陕北后至1948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新民主义革命思想和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说明在这一时期A.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正式确立B.“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正式形成C.毛泽东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国情结合22.(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5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23.美国历史学家罗素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走问“两个极端”的是()A.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4.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25.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的是称墨子为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2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论证了A.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7.“双百”方针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一种“如沐春风,如沾春雨”之感,整个文艺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是因为“双百”方针A.激励了人们的创新精神B.破除了文艺的意识形态限制C.强化对社会主义的歌颂D.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格28.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以下文章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A.“南方谈话”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6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9.有人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的老船长是如何摆正船的航向的A.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提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C.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A.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8分)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7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6分)3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4分)材料一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