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段考1)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新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段考1)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题,共48分,其中1-12题为全体学生必做题,13-16为3、4班学生做,17-20为其他班学生做)以下1-12题为全体学生必做:1.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诸神中有帝或上帝等。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据此可知A.商朝时原始宗教开始出B.中国早期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C.皇权独尊的思想已经确立D.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等级制3.“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为中国所特有。每当春节临近,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住游子回家过年和祭拜祖先的步伐。与这种习俗和精神信仰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4.《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5.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6.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2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7.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强化中央集权B.北宋官员人浮于事C.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8.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丞相权力不断分散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9.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10.东汉光武帝时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唯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当时京师称之为“三独坐”。光武帝设置“三独坐”的主要目的在于A.体现对人才的重视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实现对皇权的制约D.保证监察官的权威性1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如下表所示: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初期唐宋元朝明清层级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道(路)州县三级制省路府州县多级制省府县三级制由此可知,在这一历史演变中A.强化君权是其主要的推力B.地方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3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12.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清代是编纂方志的鼎盛时期,无论修志的规模与次数,还是修志的数量与质量,都超过了以往各代。清代重视方志的编纂A.表明宗法观念源远流长B.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C.扩大了清廷的统治范围D.有利于形成皇权至上观念以下13-16题为3、4班尖刀班学生做13.蔡锷在《军国民篇》中谈道:“甲午一役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此处北方诸省之乱是指()A.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14.1935年起,蒋介石就通过一些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通过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这反映了()A.共产国际要求国共停止内战B.国民党放弃了武力剿共方针C.外部环境推动两党关系转折D.西安事变推动政治局势改变15.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曰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记载()A.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B.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C.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D.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表明()4A.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B.三权分立原则不适合中国国情C.革命派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D.革命派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以下17-20题为非尖刀班学生做17.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18.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皇权神圣,专制独裁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D.随意性19.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20.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些变化说明了()A.地方势力的扩大B.中央集权的强化C.监察体制的完善D.封建吏治的腐败二、非选择题(21、22题为全体学生必做题,23题为3、4班学生做,24题为其他班学生做)21.(全体学生做)(14分)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基本继承了西周分封体制。但同时也应看到,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因此分封制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中。分封5制作为一种即将过时的旧制度,已开始解体的过程,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则在孕育滋生的过程中。——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材料二西周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虽说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但在理论上各诸侯王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土之爵”,因而他们有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收夺了各王国的支郡,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使王国的地位等同汉郡,诸侯王只衣食租税而已。此后,封建已名存实亡,郡与国并称,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摘编自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分封制名存实亡的原因,并指出“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出现的意义。(6分)(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汉景帝后分封制发生的变化。(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2分)22.(全体学生做)(26分)古代官员的人用和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汉书·武帝纪》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6——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三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以上材料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8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有哪些?(8分)(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8分)(4)请你谈谈古代的选官和管理官员的制度对我们现代有哪些借鉴价值?(2分)23.(3、4班尖刀班学生做)(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我国,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人格化的、女性化的隐喻结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她最早出现于闻一多于1925年3月创作的《七子之歌》。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子女”,从此,“祖国母亲”的类比在全国的白话文中流行开来,也标志着“祖国母亲”这个概念隐喻的正式形成。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地使用和引申,其影响也从文学领域扩展至政治社会领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地强化。今天她已然是我们语汇中的一种“超稳定结构”。——摘编自潘祥辉《“祖国”与“母亲”是怎样相联的:近代爱国主义话语的源流》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提炼“祖国母亲”的一种形象并加以论述。(要求:自拟论题,7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证。)24.(非尖刀班学生做)(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6分)高一历史段考1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12BABACCACADDB13-16CCAA17-20DBDB二、主观题821.(14分)【答案】(1)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控制权)诸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