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空观念]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1.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2.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3.了解宋代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北宋时,专指正规军。(2)分散机构权力。2中央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盐铁、户部、度支三个分支机构。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导致“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地方①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也叫监州,由朝廷委派监督知州。(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4.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疆压力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1)宋辽关系①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③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2)宋夏关系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2.财政危机说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显现。(1)原因①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王安石变法1.背景“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①宗旨:整顿官僚机构。②结果: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失败。2.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通过变法来缓解严重的社会危机。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34.措施(1)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评价(1)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不足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南宋的偏安1.宋金和战“靖康之变”(1)背景①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②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2)表现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家军”战绩卓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后来,将岳飞杀害。宋高宗年号③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注意:“岁币”“岁赐”“岁贡”的区别2.偏安局面形成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50“史料阅读”:史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有何影响?提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宋朝的统治。2.阅读教材P51“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提示:不可取。“以钱财换和平”虽然获得一时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3.阅读教材P51“历史纵横”:依据材料说明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提示: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发掘教材·读一读41.阅读“《雪夜访普图》”(见教材P49)信息解读:图片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体现了宋太祖统一北方的决心,赞扬了明主忠臣之间的融洽关系,歌颂贤君礼贤下士、勤于政事的美德。2.阅读“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见教材P51)信息解读:北宋没有实现大一统,呈现出北宋、辽、西夏相对峙的局面。3.阅读“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见教材P53)信息解读: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宋、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其间,虽偶有战争,但整体上处于相对稳定、和平的状态。4.阅读“宋高宗赐岳飞手诏”(见教材P56)信息解读:手诏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害怕武将拥有兵权威胁统治以及主动向金求和的史实。5探究一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史论要点角度内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4)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对点训练1.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解析从材料“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可知宋代严格控制地方财政,故B项正确。答案B2.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解析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答案C探究二王安石变法6史论要点多元视角认识王安石变法(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对点训练1.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解析司马光的评价完全否定新法,是政治攻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法的负面影响: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用人不善,导致青苗法变质为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答案C2.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解析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因此A、B、D的叙述都有偏颇之处。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7答案C探究三(核心素养)宋代的民族关系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两宋时期,出现众多少数民族政权。民族关系较为复杂,与两宋之间时战时和。(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2)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3)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定都会宁府,国号大金。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岳飞抗金(1)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2)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将他视为抗金英雄。对点训练1.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图中的☆处应是()A.后周B.北魏C.陈D.金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宋代民族政权的并立,通过观察题图,唯独缺少金政权,从时间来看,A、B、C排除,故选D。答案D2.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A.卫青北击匈奴B.岳飞抗金C.鉴真东渡D.张骞出使西域解析通过题干提示的信息“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是岳飞抗金。故选B。答案B8【典例1】《宋史·职官制》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削弱相权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削弱相权B.加强皇权材料现象,非根本目的符合材料主旨C.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分化事权,导致冗官,降低行政效率与材料信息不符明立意以史书记载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抓关键根据材料“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可知“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排干扰材料强调的是“根本目的”而不是直接目的,“提高行政效率”、“决策失误”等均与材料主旨不符。B【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才智而运天下,则其所遗者必多。何也?周防检察,将以求胜天下之奸,而天下之奸反捷出而策吾所不及。故与天下战于才智之中者,虽足以起一时之治使之整肃,而心地不广,规模不宏,亦足以为治道之累。体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陈亮集》卷18《汉论·光武》材料二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说明宋代“内外皆柔”政策的失误——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材料观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得失。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9审读关键审读通则引导词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提示词第(1)问,概括——简明扼要。第(2)问,分析——整体概述和认识。限制词第(1)问,“分别概括”。第(2)问,时空限定——宋初;内容限定——加强专制集权措施。核心词第(1)问,观点;第(2)问,得失。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第(1)问,根据材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