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发展专题培训班走近经典中的精神家园——国学经典意义之当代解读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杨雅丽题目关涉的两个问题1.“经典”经典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的“最有价值的书”。如苏斯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他们的著作;托尔斯泰、普希金、巴尔扎克、雨果的著作;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2.“国学”提出于晚清至民初,相对于西学而言;指那些承载了中华民族一贯精神并使中华民族保持永久生命力的“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外国:支那学、汉学、中国学国学,吾国之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也。本课题讨论的是“国学经典”及其现实意义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三字经》对国学经典的表述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三字经》对国学经典的表述文化三种形态文献、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经典——元典元典《诗》《书》《礼》《易》《春秋》“元典”与“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他们对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哲学思考,根据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本民族特定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缔造了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形成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诵读经典,感悟母语文化与民族历史的悠久与灿烂。经典,是以母语为载体的民族文化。汉语不仅是汉民族的母语,也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分不开。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蜗牛壳之于蜗牛是居留之所在,语言之于人也是居留之所在。蜗牛将自己的家永远背负在身,人亦将自己的居家永远背负在身。人活在在语言中,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西方人是通过《圣经》的文本语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中国人是通过经典的文本语言(圣贤语录)营建自己的精神居所的。=一、“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生态忧患意识许慎《说文解字》:“天,颠也。”人头——天空——自然1.经典论人的价值: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周易》:“天地人三才。”《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尚书·周书·泰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但是人不能超越自然而存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2.道家之“道”与“无为”——老庄的自然观与生态智慧《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司马迁故里韩城古代楹联:治国若烹小鲜为政不在多言《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大宗师》:吾师乎!吾师乎!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庄子自然观的诗意表达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晋皇甫谧mì的《帝王世纪》之《击壤歌》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3.经典中保护自然资源的礼法政令《周礼·地官司徒》:周代设山虞、林衡、迹人之官,司山林设禁之教。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为守山林者制定各种禁令,“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zhè”;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树木方盛,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仲春之月:“祀不用牺牲”,“毋竭川泽,毋漉lù陂bēi池”。孟夏之月:“毋大田猎”。《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岁三田。无事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孔颖达《礼记正义》:若田猎不以其礼,杀伤过多,是暴害天之所生之物。《礼记·王制》: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周礼·地官司徒》:迹人“掌邦田之地政,为之厉禁而守之”,畋猎必得听从迹人之令。迹人“禁麛卵者,与其毒矢射者”。《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礼记·王制》: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礼记·祭义》“夫子曰:‘断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四书集注》:“取之有时,用之有节。”4.“天人合一”与“民胞物吾”——张载哲学的天人观《正蒙·西铭》“天人合一”“天人之本无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出“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认为人与万物间有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建立了“天人一气,万物同体”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正蒙·西铭》张载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出发,破除自我与他人、他物的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我”作为有限的存在,由于融入生生不息的宇宙洪流,便能超越生死苦乐,达到超然的自由境界。“存,吾顺事;殁,吾宁也。”以“生顺死宁”态度解决了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天人合一”对当代建设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有极重要意义。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是中国学术的一贯传统,应从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脱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与社会经济难于持续发展的困境。二、君子人格——“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1.“自强不息”——对天道的效法与追随《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梁启超云:“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1914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强调教育与政治的统一,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大学》的基本精神。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强不息——对仁德的追求《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于云尔。”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刘向《说苑》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人生境界:少:背诵记忆;壮:顿悟反思;老:彻悟贯通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悬梁”孙敬,是汉朝有名的政治家。《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囊萤”《晋书·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自强不息——对知识的追求“映雪”《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孙氏世录》:“康家贫无油,常映雪读书。少小清介,交游不杂,后至御史大夫。”《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论语·宪问》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010年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总理深情地说: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自强不息——忠君爱国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遗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后人诗祭曰:三绞酷刑,黯兮惨粹。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先驱洒血,春满神州。1930年11曰14日杨开慧慷慨就义于湖南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2.“厚德载物”——从大地的广阔与温厚获得道德感悟《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梁启超云: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