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和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概括隋朝统一的条件,分析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隋朝灭亡的原因。了解唐朝的建立及概括唐朝前期鼎盛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归纳唐朝后期衰落的因素和表现。梳理五代十国的政局,认识其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知识点一隋朝的兴亡1.隋朝的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归纳总结】隋朝统一的原因(1)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2)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南北方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3)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K2.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3.隋朝的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2)兴建洛阳城。(3)开通大运河。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特别提示】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其开凿的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隋炀帝的暴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史料实证】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2-史料一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人口激增,粮食供应不足,而江浙一带“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资源丰富,十分繁华;南方广大地区大小起义又始终不断,隋王朝鞭长莫及。为了进一步控制南方,隋王朝需要修建一条运河来及时运兵以镇压当地的反隋活动。史料二十五岁以上的丁男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老人、少年、妇女,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派有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负担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毒打,不到一年死者达250万人。——《开河记》[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控制南方,加强统治。(2)史料二反映了开凿大运河,致使民不聊生。[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提示加强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串通几大水系,各区域间可以融合与交流,使中央对南北都能实行有效的控制。(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怎样认识大运河的开凿。提示从客观上看,运河开通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沉重的徭役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知识点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2.唐太宗的统治(1)措施①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②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2)结果: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概念阐释】“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3.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4.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特别提示】“开元”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表明了唐玄宗励精图治,再创唐-3-朝伟业的决心。5.唐朝的民族关系北方(突厥、回纥)(1)东突厥: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西突厥唐高宗:灭亡西突厥(3)西域①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②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4)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东北(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西南(吐蕃)(1)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2)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史料实证】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作用史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史料二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新唐书》[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总结隋亡的教训。(2)史料二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思考](1)史料一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问题:认识到老百姓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措施:唐太宗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2)根据史料二说明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的作用。提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4-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大融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2)作用: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知识点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原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此时的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2)过程: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概念阐释】唐代藩镇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称作藩镇。2.唐朝的灭亡(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规律认识】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3.五代十国(1)五代十国的更迭: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2)后周世宗的改革: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奠定了基础。【特别提示】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5-【史料实证】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及评价史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兵志》[研读]史料分析了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对唐朝的影响。[思考]根据史料说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原因:藩镇势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唐政府对藩镇势力采取了安抚、姑息、纵容的政策。影响:藩镇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唐朝灭亡的原因(1)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2)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3)朋党之争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不稳定。(4)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6-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1.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A.西晋B.北周C.隋朝D.梁朝解析:选C。根据材料“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谣中的“汝”是指隋朝,故C项正确。2.《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A.崇尚节俭B.重视农业C.整顿吏治D.生活奢侈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隋文帝崇尚节俭,故选A项,B、C、D三项不合题意,排除。3.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B.扩充国学规模C.注重虚心纳谏D.加强边疆管理解析:选A。根据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可-7-知,唐太宗奉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为此,他重视发展生产,故A项符合题意。4.《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评价古代帝王是不是好皇帝的标准主要是看其在统治时期有没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本题答案为D项。5.下图为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D.通过和亲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选C。图片描绘的是吐蕃松赞干布使节向唐太宗求亲的情景。松赞干布是西藏地区的首领,唐太宗是中原王朝的君主,由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西藏希望通过通婚的方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此可推知唐朝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6.下列诗句反映的史实是()A.秦朝暴政B.赤壁之战C.贞观之治D.安史之乱解析:选D。根据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及诗中的内容可知,诗句反映的史实是安史之乱,故D项正确。教材答疑·名师指津1.教材P32“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提示隋炀帝此人荒淫无度,开运河,使得民不聊生,可以说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但是他的-8-某些行为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比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